各位同學,我們今天啊,最後這一個授課單元 我們呢,再提出一點結論。
第一點 我們可以說,儒家肯定人性的光明面,他們都堅持
人之可完美性。
他們鼓勵 積極地鼓勵人要奮發嚮上。
那麽所以呢,曆代的 中日韓各地的儒家學者呢,
都特別地注重教育事業。
我們可以說 2000
多年來,偉大的中日韓儒家 學者,他同時都是偉大的教育家。
他們盡生命的力量,都希望通過
自我的轉化而完成世界的轉化,使人文秩序 回複常道。
以上是第一點結論。
第二點結論,我們可以說呢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呈現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
從個人的層次來講 自孔孟意匠,都相信人性是本善的。
那這一點當然孟子是講得最好。
孟子說:仁義禮智 根於心呐。
就說仁義禮智這種價值理念啊,就好像你 各位同學的手提電腦一樣,是已經內建了在那個硬碟裡面了。
是內建的,是 program 在那個裡面的。
那你只要不要一天到晚去傷害它,
這個東西自然了,這樣就會樹苗長成大樹。
因爲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儒家 都主張道德平等主義。
就是每一個人的道德立足點都是一樣的。
也因爲是這樣呢,所以20世紀啊 這個當代新儒家才會說啊,
這個儒家跟專制啊, 基本上是不相容的。
因爲堅持道德平等主義這個 這個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不能服從一個外在的政治權威 的控制。
相反地,政治思想的領域裡面呢,
曆代東亞儒家都相信,因爲啊,人性是本善嘛。
都希望有一個聖君,然後有賢相的輔佐來達到
政治清明的這個境界。
那麽儒家常常美化
他們想象中的三代,那就是夏、 商、 周。
他們美化 過去的實、 實際是這樣。
因為說以前的人實行過,就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王道。
那用來呢,用來批判 當前的龌龊,然後指引 現實的世界未來應該走的方嚮。
他們 美化過去的實然,用來指引現在 的應然。
東亞儒家所建構的世界圖像呢, 環繞在理一分殊、
剝極而復 文質善地,文和質是善地。
那這個道理只有一個 就是朱子講的。
那只是它的表現是多元多樣。
那麽再黑暗的 時代都會將來啊,再黑暗的時代裡面都會 植下了未來光明的種子。
所以基本上呢, 儒家展現了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
第三點結論,我們從 21 世紀的觀點
也要對我們,這兩門課所講的儒家人文精神傳統 進行一種批判的思考。
那从 21 世纪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儒家人文传统
第一個可被批判的呢,那就是它過度忽略人性的幽暗面。
它與人爲善啊,正面地鼓勵 每一個人都成爲好人。
但是實際上,人性的陰暗面 常常被忽略了。
這種 對人性陰暗面以與生俱來的
這一個佛教講的無名的這種人性幽暗面 的這一種忽略,使儒家在政治上
常常忽略了權力制衡 所謂 Chck and
balance 的必要性。
有部分現代學者就說
由於儒家忽略人性陰暗面,於是忽略了權力制衡的重要。
因此呢 儒家文化很難開啓現代民主政治。
這也有它 可成立的部分理由,值得我們加以參考。
那麽從 21 世紀觀點 來對儒家人文精神傳統進行 一種批判的思考。
我們可以提出的第三點是, 對這一個世界的遏制來源呢 所謂的
the problem of evil 這個問題啊,儒家 很難提出有力的解釋。
在本課程我們 講朱子人文精神,我們以理一分殊這個核心
價值理念爲核心,那我們也指出理一分殊在 21
世紀 全球化時代,它還需要 這個一些新的論述的補充。
第四點結論,我們可以說
東亞儒家都在親緣倫常與
人倫日用之間優入聖域,安頓生命永恒的意義。
在德川時代 300
年, 儒家的派別非常地多,那麽各派之間
互相批評,那麽而且一門之中 一門之中呢,衆說兼採。
但是他們都共同分享一個 關鍵字。
如果你說德川 300 年的儒學有一個通關密語的話,
那那個通關密語就是人倫日用 這四個字。
是的,就是在人倫日用之中,優入聖域 這是從孔門以來的這個儒家這個共享的
精神價值。
本講我們所要探討的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的人性論基礎是什麽?
其核心價值理念何在?第二個問題 是,儒家與道家人文精神異同
何在?第三個問題是,儒家與佛教人文精神異同何在?
首先,我們要探討的是東亞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的人性論基礎是什麽?
其核心價值理念何在?從人性論的角度來看 儒家強調人之可完美性。
與猶太基督宗教所強調的人之墮落性不同。
中國文化缺少創世神話 其人性論基礎是以世俗作爲神聖。
這是一個世界的文化。
西方文化 則有創世神話,具有
神聖與世俗之間的緊張性 這是兩個世界的文化。
儒家人文傳統中的價值理念
第一個是仁,先秦孔門以愛言仁,孔子說仁者愛人。
朱子則以理言仁,認爲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德川日本儒者則是在社會政治脈絡中言仁。
18 世紀末,朝鮮儒者丁茶山
則是在互爲主體性之中言仁。
東亞儒家的第二個核心價值是孝。
儒家在價值倫理中,彰顯生命傳承的意義。
孟子說仁之實,孝親是也。
東亞儒家的第三個核心價值是王道精神。
儒家的王道精神是分享而不是獨占,
孟子講王霸之別乃是以義利之辨作為基礎。
儒家的王道精神主張眾樂樂,而不是獨樂樂。
孟子所謂的王道就是先王之道, 是以德治為基礎,以民本為依歸。
其次,我們要問儒家與道家人文精神異同何在?
道家是從觀賞的角度來看世界,注重美學體驗。
儒家最終的目標則是希望能化成世界。
儒家注重歷史文化傳統,歷史意識深厚。
道家人文精神是無為而無不為。
儒家人文精神則是經世精神,是對
世界的肯定與介入,是一種即世俗即神聖, 體神化不測之妙於人倫日用之間。
道家則成就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精神境界。
儒家常常面臨生命的抉擇,
道家將生理生命的死視為自然的生命的融入。
儒家浸潤在歷史文化傳統之中,追求身心一如、
自他圓融的生命境界。
儒家將個人 生理生命的結束當作是文化整體的生命的開始。
最後,我們要問儒家與佛教人文精神異同何在?
佛教的核心價值是厭離心,是一種捨離精神。
佛教的基本理念是緣起、 性空、 三法印、 四聖諦、
十二因緣,以及菩提心與廣大行。
儒家認為世界的轉化起於自我的轉化,
肯定人性的光明面,相信人之可完美性, 積極鼓勵人奮發向上,
特別注重教育,希望通過自我的轉化而完成世界的轉化。
使人文秩序恢復常道。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呈現出一種 認識論的樂觀主義,在個人方面主張人性本善,
在政治方面主張由聖君賢相實現王道政治。
儒家的世界觀是理一分殊,剝極而復。
但是儒家人文精神傳統也有它的局限性, 那就是忽視了人性的幽暗面,
忽視權力制衡的必要性, 對世界的惡之來源的問題難以提出有力的解釋。
儒家在親緣倫常與人倫日用之間優入聖域,
安頓生命永恆的意義。
那我們今天的這個講課到此
為止就結束了我們東亞儒家人文精神(一)與東亞儒家人文精神(二)
這兩門課程,那麼非常高興 各位和我一起來學習,讓我們在
21 世紀這一個新時代的亞洲,一方面
經濟快速發展,到處呈現 一幅火樹銀花、
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另一方面 東亞各國由於戰爭的夢魘已經遠去,
那麼 東亞各國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
都甚囂塵上,我們可以說東亞各國的天空充滿了
戰爭的陰影。
我們學習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讓我們共同來祈願以東亞儒家 人文精神的復興來創造
21 世紀亞洲的和平與發展。
因此,我們再欣賞一首以感恩為主調的樂曲, 曲名是《相思樹》,謝謝大家一起的參與!
再見!
[音樂]
[音樂]
[音樂]
>> 所有的相思樹
都為你栽,所有
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 悠悠,碧海悠悠,所有的心思
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
的花季,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
相思樹都為你栽,所有美麗的花
都為你開,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都在
等你來。
多少次
望月祈求,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只為
期盼你來。
我在 等你來,那是生命的
花開,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我在等待,等你
來。
請聽我聲聲的
呼喚,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恩師啊!
我在
我在盼你來,我在等你
來,我在
盼你來, 我在
等你來。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