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人间
Do curso por Nanjing University
心理学与生活
Explore Related Videos
At Coursera, you will find the best lectures in the world. Here are some of our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for you
心理学很神秘?你会发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心理学很深奥?你会发现,似乎每个人都是大众心理学家,谁都可以说点“心理学”。
的确,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心理学!但这门课程却要告诉你,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心理学”绝大部分是错的,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全面的。
在本课程中,我们会一起把看似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在理解和掌握心理规律和原理后,用独具的慧眼看到一个与原先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
Na lição
发展与教育
你会不会常常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够?或许这恰恰是因为你的延迟满足能力不强。无论是延迟满足,还是性别意识,许多能力和特质都是你从小慢慢培训起来的。因此,你将会看到婴儿的依恋与成人的恋爱、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道德之间的联系,也将会了解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学习模式,并借此学会有效地塑造良好的行为。因为,这个部分就是希望让你更多了解你的过去,或者说更多懂得你未来的孩子。
发展心理学家就认为
这种自言自语
对于儿童的成长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认为
这些语言将会被用于
指导儿童的行为和思维
产生新的想法
最终起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比如说通过这些语言
儿童会学到与人交谈时
所必须的实践技能 思考
或者解决
所遇到的难题的方式
回想一下
当你遇到难题进行思考的时候
会有一个自我推理的过程
而在这个自我推理过程中
会有一种内部对话
此外呢
儿童与自身的交流
有助于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长大以后的你
如果试图在某个情景中
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
你可能就会对自己说
世界如此美妙
我却如此暴躁
这样不好 不好
这就是我们说的自言自语
另外一种自言自语
有可能是儿童
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中
因为在许多时候
儿童会有很多强烈的情绪
需要表达出来
但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或者方式来描述
这个时候
就产生了幻想游戏
幻想游戏
就是以想象能力为基础
使物体和人物
表现出新的身份
或者具有新的意义
在幻想中
儿童所想出的人物或情景
完全具有个人意义
甚至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人分享
你可以回忆一下
在小时候
你有没有想象中的朋友
或者你有没有一种习惯
对着洋娃娃啦
你的某些物体
比如说本子 笔啦
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呢
这些都是一种幻想游戏的雏形
儿童的游戏经常是由
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的
这就是典型的感觉运动游戏
比如说儿童看到父母的行为
就会进行模仿
看到妈妈在洗盘子
他自己也会很高兴的
爬到椅子上
将手放到水里面
再大一点
他们就可以通过回忆
来再现父母的行为
这就是符号化的游戏
一旦符号思维能力出现
儿童的思维
就会变得更灵活
将一种物体假想为
许多别的物体
比如说我曾经发现
我的孩子有这么一个动作
他会反复做这个动作
这个动作
是在模仿翻盖手机打开的动作
因为他要把它打开
当要进行游戏
而没有必要的物体时
儿童能假想
发明一些物体
或者赋予常见物体
一种新的用途
以此来进行游戏
就像我刚刚说
我的孩子会用身体
当做手机做翻盖动作一样
所以教育专家就认为
应该给予儿童灵活的
限制少的游戏材料
当然 你可以给孩子很多玩具
可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当你真的把一个玩具
放在孩子面前的时候
他反而没有太大兴趣
就像我的孩子
我们给他的玩具
他一个都不喜欢
可他喜欢什么呢
他喜欢家里所有的日常用品
垃圾桶 扫把 桌子 椅子
锅 碗 瓢 盆
一切我们日常用品
他都当成自己的玩具
所以当他把这些日常用品
当做自己玩具的时候
这就是一种幻想游戏
幻想游戏
不单是为了好玩
儿童还可以利用幻想
来实现
对社会和现实环境的一种理解
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
提高抽象能力
在游戏中
儿童可以超越自己的角色
而到其他领域
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说他可以扮演爸爸妈妈
比如说他可以扮演
医生或者病人
比如说他甚至可以扮演
超人或者怪兽
同时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游戏当中的互动性
也在不断增加
在游戏当中的冲突
以及冲突的解决
所以弗洛伊德就认为
游戏是儿童形成道德的
最好方式之一
儿童的心智在不断成熟
而通过与他人的游戏和互动
道德意识也在不断地形成
那么儿童道德发展
会经历哪些阶段呢
我们不如来测一测
我会给各位讲一个故事
讲完故事之后呢
请你回答我的问题
根据你的回答
我们来看看
你大概处在哪一个道德水平上
很久以前
药店主人说
他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不肯把这个药
降价卖给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叫海因茨
海因茨也不可能赚到
足够多的钱
于是他就在夜里闯进了药店
把药偷了出来为他妻子治病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就将人的道德发展
分成了三个水平
随着儿童的成长
道德水平
也在逐渐地发展和成熟
如果你的答案是
海因茨的做法是合适的
否则他的妻子就会病死
或者你认为
海因茨不该偷药
因为他会被抓去坐牢
那么就说明你仍处于
以惩罚和服从为导向的阶段
只是通过一件事情的结果
来判断好坏
如果你说不赞成海因茨的行为
因为药店老板发明药
就是为了赚钱
那么说明你处于
以行为的功用
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导向的阶段
你就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就是你帮我
我也帮你的关系
而不是依靠忠义感恩
或者公平来建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些都是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阶段
如果你的回答是
海因茨偷药的动机
虽然不坏
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不该这么做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
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
看这种行为
是否被允许来决定
这个行为的好坏
同样 如果你的答案是
海因茨偷药
为救治妻子这合乎情理
但偷窃行为又为违法行为
所以他应该被禁止
那么这个时候
你的判断就是依据规则和法律
由于情 法 理
三者有时难以兼顾
所以这个阶段的善恶判断
常常会出现
相互矛盾的现象
如果你对海因茨的行为
表示同情
并愿意为其出庭辩护请求减刑
或者你认为法律允许老板
不顾别人的死活赚钱是不对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认为
你已经意识到
法律或者习俗
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是由大家共同商定决定的
也是可以
由于大多数人的要求
而改变的
如果动机是好的
就可以减轻对错误行为的责难
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
同样都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认为
你已经进入了后习俗阶段了
当然还有一种更高的水平
如果你对海因茨的行为
表示赞许
或者你要反抗药店老板
牟取暴利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
你可能认为生命更高贵
为了救人危难
你会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
因为你觉得这种行为是高尚的
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阶段
也就是超越个人得失
而将这样一种水平
上升到人类的普遍伦理之上
当然儿童的道德
不是通过一个故事
就可以形成的
而且这只是道德的意思
一个真正的道德体系
同时还要包括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只有多让孩子
与他人一起参与到游戏当中
这样才能让他
在实际的人际互动当中
甚至是人际冲突当中
体验到丰富的内在情绪
逐渐形成协调和化解冲突的
有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