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来讲一讲,一切取决于叙事需要的
电影不是生活,电影是艺术。所以我们很难找到
一些可以解决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 我们在拍摄现场的时候,不免会遇到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如何处理对话场景?如何处理运动镜头? 如何安排拍摄顺序?拍多少素材才算够?
有很多这些问题。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需要靠我们的直觉、 靠我们的“一切取决于叙事需要”的直觉来解决这些问题。
那下面我整理了一些,我自己拍摄的时候,包括我在 指导学生拍摄的时候,他们遇到比较多的一些问题。
我想通过这些案例来说明一下“一切取决于叙事需要” 的观点其实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来处理对话的场景。很多人就认为 拍摄对话场景不就是谁讲话,然后我们就拍谁吗?
其实我觉得大多时候反而不是这样的。
呃,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 我们更关注倾听者是如何反应的。
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根据叙事的需要, 然后仔细去揣摩在这段对话场景当中
在哪个部分我是需要“关注说话者”, 在哪个部分我需要“关注倾听者”。
这其实需要我们去仔细去根据剧情来衡量的。 再比如说关于移动拍摄的问题。
移动拍摄、摄影机的运动、场面调度 其实是很多专业的团队、
专业的导演非常着迷的一些事情,因为他可以显示 你强大的调度能力,然后给演员充分的时间进行表演,
会让整个影片、整个镜头显得比较有叙事张力, 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
情绪一致性的效果。但这是对于专业的团队跟导演来说。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觉得
这其实是比较要命的。首先我们就从设备方面的角度来讲,
你铺设轨道,或者你用斯坦尼康, 这都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那可能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投入,他就选择手持。
他说,手持也可以达到一个运动、移动拍摄的效果。
那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之下, 我们就会看到一场让我们头晕目眩的一场
移动拍摄的素材了。所以这里面其实, 我是想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大家说,
当你对运动镜头没有一定的了解, 当你的这个叙事是不需要运动的状态的时候
一切的运动的拍摄其实都是花拳绣腿, 真的是画蛇添足。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关于
实景跟搭景的问题。其实很多微电影创作者, 特别是初学者,他们都是用实景的方式来拍摄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用摄影棚太贵了,
动则几千块、上万块的价格,不是我们 一般的微电影爱好者可以承受的。而且同时,
我觉得在实景当中,可以给我们营造出一种 更加真实的感觉。而且比如说我们在实景当中,
可能会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道具出现, 会给你某些灵光一现的东西。
而同时实景里面的这种环境的因素、天气的因素, 甚至窗外的
噪音的因素可能更加有助于帮助你这个段落 形成一种真实的这种质感。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实景拍摄 来呈现出一种比较真实的效果。
但是,如果说你有条件,你可以实现搭景的话,我觉得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相对来说你对拍摄的时间方面, 你对于整个场面的控制方面,因为你可能会排除掉很多的干扰,
那可能也是比较容易好操控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就看你的选择了。下面我们要谈谈关于重拍的问题。 经常会有同学问我,我是不是需要重拍?我重拍多少才算够?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第一点就是说,
从不同的角度的镜头可能会给你一些不同的思考,
让你对你这个被摄对象有更多的观察角度,这可能会激发 你的一些想法。另外一方面呢,就是说你不同的
不同角度拍摄的素材,可能有助于你在剪辑的时候 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因为其实剪辑过的同学都知道,在剪辑的时候,
有些时候你在拍摄的时候花了很大力气去拍摄的镜头, 可能你在剪辑的时候被你剪的很短,甚至完全弃用掉。
因为剪辑的状态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多拍一点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多拍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你后面的剪辑上的一个便捷性
跟选择的多样性。但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哈, 我们说,“一切取决于叙事需要”。
像《瞬步》这样的影片, 它就需要你在拍摄之前进行
完全非常精密的这样的一个布置。然后你拍摄的时候, 就要严格地按照你的设定
来拍摄,这样你才能达到你要的那个剪辑的效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换不同的角度、换不同的景别,
这样的拍摄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所以这也是根据你的实际需求而来的一个选择。
关于摄影机的问题,经常会有同学来问我, 说我是不是需要去借一个中高端的摄像机
来提升我的画面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一般会建议说, 你有没有数码单反?或者你去借一个数码单反吧。
其实因为它们镜头不一样,所以它们呈现出来的质感是很 不一样的。而数码单反我们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比较容易免费地获得。所以这种情况之下, 我会建议你用数码单反的视频模式去拍摄。
那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 我们不要太迷信那个所谓的专业的、大的那个摄影机,
以及那个大机器后面的那个人。对微电影来说, 大多数情况之下,美感其实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是觉得大胆地去启用你身边的 拍照片拍得好的人,让他用视频模式帮你去拍微电影,
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然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 作为导演,你需要把你摄影的主调时刻地牢记在心里,
然后你可以实施一种包围式的拍摄方法, 同时我还想提醒大家,就是关于拍摄顺序的问题。
因为大家相对来说,微电影创作的经验不是很丰富, 可能太跳跃的情节,情节的情绪之间太不连贯的话,
可能对于演员的表演, 对于导演的掌控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所以我建议你们在允许的情况之下,尽量按照
剧本里面的时间顺序去拍摄,这样有助于你们保持 这种整体性跟一致性。对于演员来说,也相对来说,
比较容易实现一点。然后,我还有很多, 我觉得在拍摄方面需要注意的,
也是我的课上面来不及讲的一些技术上的一些问题, 我都会放在这个链接上面。大家可以点击这些链接去看。
里面内容很多,比如说像剪辑师一样拍摄、像电影一样打光, 用景深讲故事、用镜头讲故事。
这些都是有国外的、非常好的视频, 然后我也把链接放在这里,大家可以自己去点击来看。
【听录、校对】冯允鹏(MOOC学院ID:晴朗F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