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周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的技术性议题了。
尽管在讨论中还会不断地涉及到原理性的议题 不过呢,技术性的议题变成了主线。
技术性议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全局性的,一个是局部性的。
在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中出现的技术性议题
都是全局性的,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都会用到,都会涉及到。
对技术性议题讨论的安排 按照研究进程展开。这周呢,有两个议题。
第一,讨论研究问题的选择;第二呢,讨论研究数据的获取。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议题的教学目的,有两个。
第一个目的,理解研究问题的特殊含义。
理解对于研究而言,什么是问题。第二个目的 了解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怎么去选择研究问题。
针对研究问题的选择,有四项内容。
第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说明什么是研究问题
如何确定研究要达成的目的。第二呢,研究问题的来源
说明具体的研究项目层次上的研究问题到底从哪里获得。
第三呢,研究问题的选择,如果积累丰厚,一个人的头脑里可能有很多的研究问题
或者说,有很多人要委托做研究,如何做选择呢? 第四,研究问题的操作
拿到了研究问题,如何能够把它变成研究的具体活动。
数据从哪里搜集,怎么搜集,怎么分析,在哪个层次上分析,都需要做决策。
一项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的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同学可能会说:”老师,前面你不是说从理论开始,从现象开始吗?“
的确,无论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社会现象开始
都需要把理论、社会现象提炼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
并且呢,是为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可研究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提炼是一项技术活 它的技术性就体现在与日常问题之间的区别。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日常问题开始 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过呢,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研究问题。
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可能蕴含着
科学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在路上,问你吃饭了没有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问题
可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其实并不普通。
比如说,为什么欧洲人美国人见了面就不问吃饭了没有 比如说在北京大学,学生之间问吃饭了没有的概率就不高
老师之间问吃饭了没有的概率也不高 可是你回家之后,问你吃饭了没有的概率就变高了。
由此看来它反映着人们在给定条件下,关注点的转移。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看,应该还有点意思。
>> 话跟说话不一样。>>怎么。>>你相声是一个艺术形式 你要用语言嘛,就得用艺术语言。>>哦,相声是艺术语言。
>> 诶,不能像普通人在生活里边那样说话。>>是啊。>>诶,我们说的
是北京话,外埠人也听得懂。>>对。>>不像那啰嗦的北京话。
>> 哦,要是啰嗦的北京话说出来麻烦吗。>>啊麻烦极了。>>那您得举个例子 你说这啰嗦的北京话怎么说啊。
>> 啊比如说这医院里头住着哥儿俩。>>两个人。>>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哦。-
>>夜间都睡觉啦 忽然那屋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嗯。>>两个人一问一答,其实这点事几个字就能解决。
>> 要是用啰嗦的北京话呢。>>能说成一大堆。>>嗬,那您给说一个试试。
>> 夜间睡觉了。>>诶。>>那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
哟嗬。>>哟嗬。>>啊先来一个感叹词。>>好吧。>>哟嗬,那屋”咣当“
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也不言语,怪吓人的。“>>嗬 这一大套啊。>>那个回答也够啰嗦。>>那位
怎么说呢。>>”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甭害怕- ,歇着您的吧您。”
>> 啊,这位也够啰嗦的。
>> 这位还关照他呢。>>嗯。>>“黑更半夜的穿点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 闹着玩的,明儿一感冒就得发烧了。”
>> 嗯。>>“呃,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
衣裳呢,撒完尿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天见吧您。”
>> 啊 这位就多少字啦。>>你要用精炼的北京话。>>啊。>>这点事情 把它分成四句话。>>那用多少个字啊。>>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 哦,合四个字一句。>>嗯。>>那您给说一说。>>那屋门一响 这屋一问。>>嗯。>>
“这是谁呀?“
>> 四个字。>>回答也四个。>>怎么说。>>”是我,您哪。“
>> 嗯。>>”你干嘛去?”我撒泡尿。“ >> 诶,嘿嘿嘿,诶,这话就比较省事啦。
>> 不。>>啊。>>还有比这更省事的。>>那是哪儿的话啊。>>人胶东人说话
>> 哦,胶东啊。>>也是那点事儿,也用四句话。>>多少字啊。>>十二个字。
>> 哦,三个字一句呀。>>嗯。>>那您给学一学。>>那门一响,这儿发觉了。>>嗯。
“这是谁?“,”这是我。”,“上哪儿去?”,“上 便所。”
>> 嗬,对对对,诶,这话就比较省事喽。>>还有比这省事的。
>> 还有比这省事的啊。>>上海人说话。>>哦,上海啊。>>共合 用八个字。>>才两字一句啊。>>嗯。>>那怎么说呢。>>那门一响
“啥人?” “我呀。” “啥去?” ”撒尿。“ >> 哇,啊,对对对,哎呀,这话可更省事啦。>>还有比这省事的。
>> 呃,那哪儿的话。>>河南话。>>河南。>>那门一响 ”谁?“
”我。“ ”咋?“ ”尿。“
>> 啊哈 哎呀,这话可太省事啦。>>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我们从最后一-
句话开始 ”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地有各地的制度“。地域性
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方言在这展示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
更多的是与语言相关联的其他因素的差异。
如此,日常问题就变成了研究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河南人用一个字
胶东人用三个字,上海人用两个字,这边会有什么吗?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人就在做这样一类的研究
他们把语言形式展现的差异性与社会因素关联起来。
因此,日常生活的问题不一定不是研究问题 其中,可能蕴含着大量的研究问题。
侯宝林三分钟的相声就提示了语言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等等之类的问题。
用这个例子我们也看到,研究问题与学科有关。
一段方言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不同的学科之内,又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
每个领域之下,又有不同的主题,最后才会 落到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上来。那么什么是研究问题?
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试图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却不一定确认了,比如说,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关系。
为了理解研究问题,我们得一段一段地看 什么是学科?什么是领域?
什么是主题?什么是研究问题? 先看学科。现代科学活动脱离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精密的分工。
社会科学,各种各样的学科都有
学科分工,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讲,也用社会学的话语来讲,是劳动分工的产物,是为了效率。
尽管如此,每个学科也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 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产生的
效率,用时髦的话语来讲,就是一个学科的核心战斗力,一个学科的内核。
社会科学的学科,是在历史中自然形成的 不是你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的。
中国不一样,中国有官方的分类,过去把学科分作十二类,现在呢,是十三类。
至于分类是否科学,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不讨论,大家知道就行了。
在学科分类中呢,社会科学有四大类。第一,经济学类,编号02。
第二,法学类,编号03,像社会学啊,人类学啊,都在法学里边。
第四,教育学,编号04。
学科分类是不是科学,不去管它,大家要知道的是,研究问题是学科下的研究问题
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点。
至于领域、议题、主题,我简要作个介绍。
对领域、议题、主题,不同的学科常有不同的表述,没关系 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概念理解研究问题。
对这些,我们常会用到不同的表述,比如说在 学术活动中,常常有人会问,说你在哪个研究领域呀,具体研究什么议题呀
研究什么主题呀,如果你遇到这些问题,你怎么回答 有些人呢,会含混应付,也有的人非常严肃认真。
既然是问题,我们就需要有应对。
对这些概念我提供了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它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研究活动,不过还是要知道要有敏感性,对问题要有敏感性。
先说领域,domain 通常讲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含混的表达,问的是学科领域呢,还是问题领域呢?不清楚
如果指学科领域,更多的那就是从学科分工出发的
如果指的是问题领域,则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比如说我在艾滋病防治这个圈子里头 我是研究艾滋病干预的
这样介绍人家并不知道你是社会学背景的,人家还以为你是公共卫生背景的呢
这是含糊不清的地方。议题,通常指学科界定下的议题,有比较大的覆盖面
通常用issue,如果是domain,那就太泛啦,issue相对来讲就具体一些。
主题,theme,通常指在学科界定下,有一定覆盖面的问题
一个可研究的问题,一个议题不一定是可研究的,也可能覆盖面会更广一点
做上面的这些区分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在科学研究中,问题是有层次的
正如理论有层次一样,我的区分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区分,没关系,目的呢只是要让大家知道
问题的层次性。当涉及研究问题时,大家就要谨慎了 要明确地让人家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含含混混
大家就会认为你是菜鸟,认为你不懂,认为你不懂装懂。
研究问题是指学科之下的具体研究问题 是指question,也可以把它叫做topic
可以由多个研究题目组成,也可以是单个的研究题目
不管是单个还是多个,仍然指的是具体情境下的题目。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是研究学前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
这是在什么情境下?很显然,不会指私塾年代 一定指现代学校教育情境下,也不会指课外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只要讲研究题目,一定要马上明白情境是什么。
我们再举个例子,老师给儿童的评语具有预测性吗?
说到这个研究题目,它的背景一定是针对学校教育的议题
我们很明白到底在说什么。再一个例子,儿童时期的教育会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吗?
情境就是美国社会,美国社会会不会影响到其他社会呢?会。
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儿童教育的敏感性
是有差异的。还有一个例子,儿童时期的性格如何影响到成年的成就? 类似的例子我们非常多。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针对同一个研究问题,如果研究的目的不同,研究方法、调查方法也会不同
譬如我做过的中国居民对医改政策的满意度 主要用于政策分析的研究,与用于医患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
在有了研究问题之后,研究目的直接影响到 研究、调查的方向
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学科可以达成对社会现象终极规律的认识,这一点千万要明白。
很多民间学者到北京大学来 宣扬他的研究成果惊世骇俗,找到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法,找到了
解释世间万物万象的真理,没有这种事情的。有没有终极规律呢? 无论回答有或者没有,都需要谨慎。
至少我们知道,社会现象不仅易变,而且变化非常快,没有重复性。
举例而言,昨天讲的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
与今天讲的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同一个题目,内容可能就有变化
结果都是犯罪,自变量却变了 因此研究题目是帮助我们达成对社会现象局部认识
现实认识的途径之一,而不是一劳永逸的认识 这也是积累知识的一个始点,一个环节。
社会研究到底有怎样的目的呢?抽象地说,第一个目的或许是描述性的
比方说方言,就准确地描述了四个地区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述
接下来的就非常有意思了,山东人倾向于说三个字 上海人倾向于说两个字,河南人倾向于说一个字
北京人倾向于说一大片吗?这是说话的习惯还是说说话的习惯有普遍性?
表述有普遍性?如果有,人们对什么现象表述有普遍性? 接下来会有一堆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问题。
描述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状态是什么 如果把描述理解为对一个变量的描述,那么
判读呢就是对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比如说,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Heckman的第一篇文章,1970年的文章,就在判断个人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
后来的研究证明上大学和不上大学收入差在至少两倍或以上的距离
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不是美国一国的规律。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Converse,一位政治学家 研究不同国家的人对政党认同的比例
他发现每个国家的人民对政党的认同是有差异的。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与选举发生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还与父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关系。除了描述
判断,研究或许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比如说,对政党不同的认识来自于个体经历的选举时间的长短
这是converse后来发展的一个理论,从判断开始 从发现了政党认同的比例有明显差异开始
到四处解释这一现象经历了相当的一段时间。
Converse 并没有马上知道个体对政党认同的
稳定性与选举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而是慢慢地 从不同国家政党认同的现象判断开始逐步进入到解释的。
下边我们对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是情境化的问题,是具体研究题目的题目集
对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却又可以进行研究操作
没有覆盖面的研究问题是社会意义、学术意义都不大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研究题目,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研究的目的不是马上找到社会现象的总规律
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希望能找到前人没有找到的东西,希望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
希望马上能打破所有的规律,创造自己的帝国,这个雄心是好的
志气呢也是好的,只是还是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 逐步地达成对事物间关系模式的认识。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