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社会研究与理论,肯定有关系。
社会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社会,认识社会的产出中以一种重要的有积累的形式就是理论,
要嘛创造新的理论,要嘛修订既有的理论,总之离不开理论。
社会调查看起来与理论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
不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调查, 就是没有目标的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就是垃圾。
那么这三者之间,怎么去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对这个问题,尽管我们没有能力作详细的认证, 却一定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概念,至少要有一个
知识性的概念,首先,理论的影响是全具性的。
只要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为了进行实证研究而进行的社会调查,
理论总是如影随形。我用一个比喻,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两种功夫,一种叫内功,一种叫外功。内功
是一个人功夫的基本修为,是积累性的,而且那有门派之分。
一些门派之间的内功是相互冲突的,原则上 一个人修炼内功,通常只修炼一个门派的内功,
如果没有足够的化解能力,那修炼了多个门派的内功就会筋脉错乱,死的凄惨。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能力能化解不同内功之间的冲突,就会取各家之长,
形成自己的门派。一个人只要修练了内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内功的影响
都会如影随形,处处都在。对理论的应用呢, 类似于武功的
外功,不管采用什么招式,内功随时都在发挥影响,同时呢,招式在变换中,
也会对内功提供修订的路径,甚至会改变内功。
金庸武侠对内功的基本约定,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惊人的一致。
作社会科学研究,泛指就是一个门派,理论就是 一个门派的内功,对理论的敏感性对理论的把握,就是
修炼者的内功修为,阅读的越多,理解的越透彻,积累也就越深厚。
同样对不同流派的理解,如果不是融会贯通,就会筋脉错乱,张冠李戴,不成样子。
如果能够融会贯通呢,尤其是在跨学科的条件下,
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特点,甚至自成一派,同样
研究者只要有了理论积累,就会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在工作在研究中
处处发挥影响,是不是很像?比如说六度分隔实验。
这个实验,最初设计并进行实验的时候,好像是没有理论的实验。
实际上,却有一个久远的传说,这个传说就是一个预设。社会性的预设。
作为社会知识,它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这个实验不止有理论预设,而且有很强大的理论预设。
就像是武侠中失传已久的内功秘技,只是没有人检验过这个秘技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
这个预设认为,不相识的人之间,其实是可以相互认识的。
不过在科学证明之前呢,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人 提出过科学理论,也没有人进行过研证。
如果要把这样的传说变成科学的问题呢就是 不相识的人之间,真的能够认识吗?如果真的能够认识,中间要经过几个人呢?
中间经过的几步,能够证明,这个世界真的很小吗?
如果说上面是事实性的判断,那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呢就是,如果真如传说所言
世界是小的,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特征呢,还是建构特征?
显然这个例子中,理论的影子无处不在, 研究者要探索的,已经触及到了人类社会关系中的
基本特征,就像是武侠中的某个终极秘籍。
Milgram的实验,只是对传说检验的开始,
后续有怎样的发展,从而体现了理论的如影随形,我还是做一个介绍吧
为了检验世界是小的这个传说,Milgram设计了一个实验,一个不到三百美元的实验。
实验进行了两次,第一次,从堪萨斯的某个小镇出发,
需要通过熟人之间的传递,把一封信,送到哈佛学神学院某位学生的妻子手里。
似乎不太成功。第二次呢,从Nebraska的一个小镇出发,
用同样的方式,把信件送到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手里,
这次的实验比较成功。实验的发现是在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透过熟人之间的传递,
平均只需要经过六个人,就能建立关系,这是一个事实性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个观察性的结论,那就是传递,总是在循着 最短的路径界限。
不过即使是后来成功的实验也有疑问,那就是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成功的将信
传递到了目标人手中。小世界理论,因此也受到了质疑。
尽管如此,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有人试图用重复实验来证明既有的结论。
也有人提出了新的需要检验的假设。比如说,有些人就提出了两个根本性的研究议题。第一,
六度分隔是普遍存在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其他人做了不少重复实验,
Milgram自己也在不同的种族之间进行了重复实验。
Watts和Strogatz还试图从数理上证明
六度分隔的存在。结果是,世界是小的,这就是一个例子,的确存在着
六度分隔的小实践。第二呢,短路径是普遍存在的吗?
在人际之间存在,在其他的关系性连接中呢?
我先举一个例子,假定我认识我们班上的某个同学,我要把一封信呢送到新疆去。
我不会先找一个浙江的同学,让他把信送到新疆去。不会的,我肯定会找来自新疆的同学,
如果没有来自新疆的同学呢,就找与新疆关系最密切的同学。
这就是短路径的意义。Watts-Strogatz-Kleinber模型证明了短路径- 的普遍性,
iii研究呢,甚至还在网页之间,证明了短路径的普遍意义。
从一个传说,到一个实验, 再到数理论证,再到理论应用领域的拓展,
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有意思的事情在出现,在发生。
这就是小世界理论的演进,理论的演进。
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小与老的关系, 似乎也是同样的例子,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制度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
1977年,Meyer和Rowan在教育界观察到一个现象 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组织结构的趋同性,来自于某种约束。
在这个基础上呢,Powell和DiMaggio,
1983年不仅证明了趋同性的存在,还提出了结构趋同的三个机制。
模仿,强制,形构。同一年, Tolbert和Zucker则从理性选择的理论视角出发,
提出了组织结构趋同的另一种趋势,认为制度约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理性选择的影响。
由此构成了在同一个现象面前的理论竞争。
组织结构的趋同,到底是组织者的理性选择,还是被强制的制度约束,说不清楚,要证明。
后来的证明发现,制度约束,大于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一个经纪人的选择,
而制度约束呢,是一个外在的强制约束,是一个成本大于收益的行为,这就证明了 制度约束的普遍存在。
如果说小世界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理论的检验与拓展,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演进,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演进的类型。
那就是,通过竞争的演进。
如果你要发现一个理论,创造一个理论,修订一个理论,就一定要禁得起检验,
经得起挑战。这节的内容不多,我们做一个小结。
无论是在社会研究中,或是在社会调查中,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行的。
就像武侠没有内功是万万不行的一样,
不管理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导师也好,影子也好,理论积累,
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内功。同时,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
理论,也是在研究活动中不断演进的,研究活动就是外功。
既是理论的应用,也是理论发展的机会。
常常会有人误会,认为理论是灵光一现, 在我的邮箱中有时候会有人写邮件告诉我说,他是一个民间学者创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
发明了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理论,千万不要相信。
请同学们记住,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没有积累的创造。
任何创造,都是在积累的基础上的创造。
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系统的阅读。
下面我将这一周的内容作一个归纳, 我强调一下,上一周的内容,我们告诉了大家,社会研究是科学研究,
社会调查呢,是社会研究的重要一环。
不仅涉及到科学思维与方法,也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与政治。
这一周呢,我们重点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产出就是理论,
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是理论,以及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实践。
有着与科学理论同样的规律。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在我们学习社会科学研究之前,我们已经被告知了不少的常识。
理论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些常识表达呢,也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从学习中我们知道,常识不等于理论 常识可能是有待检验的理论,绝不就是理论。
同时呢,常识中可能蕴含着理论,譬如世界是小的。
从常识开始我们知道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样,
不是简单的社会共识,而是需要检验的事物之间的 关系模式,同样呢,理论可以从既有的理论演绎而来,
也可以从社会现象的观察中,通过抽象和归纳而来。
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
对社会现象、对理论的好奇,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 基本素值。这是因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获得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证研究,要在社会现象与理论之间建立关联,
甚至建立不同层次的关联,由此我们也知道,理论是有层次的,有不同的抽象层次,
不同层次的理论,对社会现象有不同的覆盖性。
理论既是实证研究的起点,也是实证研究的目标所在。
建立理论,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社会, 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生活。在实证研究中,
社会调查看起来只是收集数据的一个环节,的确社会调查的 基本工作就是收集数据,但是呢,并不是随意的收集。
而是有目标的收集。目标,就来自于理论的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就是垃圾。
同时呢,社会调查本身也是一项研究,对数据搜集的研究,对数据值量的研究, 由此和理论之间形成了互动。
在这样的逻辑下,把社会科学理论放在社会研究、社会调查中,
我们看到了,理论,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
就像武功中的内功,同时我们也看到理论是在实证研究中,逐步积累的。
也是在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的互动中演进的。
这周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