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
离始皇过世只剩九年了
”秦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
这一次的巡游 你们前面讲过张良的故事
就一定会知道这个盗是谁了吧?
就是我们张良大哥
这一次他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 注意看秦始皇”为盗所惊”
把秦始皇吓了一跳
”求弗得”怎么抓这个人都抓不到
”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怎么叫做”大索”
各地戒严通缉 就是要把这个人给搜捕出来
还是没抓到他
在他大索十日搜捕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张良在做什么
”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你看何等气度
”三十年,无事”
各位注意了这是重点
老师 无事还叫重点?
那是你们不明白中国的史法
你们要明白 在中国历代写本纪的时候通常是逐年记事
可那一年如果没有什么事通常就会跳过去
可是他这里没有事 还会特别跳出来记载 就是因为史家觉得这是大事
为什么没有事会是大事呢?
因为始皇即位以来连年有事
难得终于有一年没事老百姓终于可以休息了
所以那是史家所认为的大事
你们读中国书一定要明白中国的史法是什么
有时候你认为特别没有意义 他特别强调这些东西 他里面才隐藏着他特别重要的评价
“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
什么叫“微行” 微服出行
跟你们讲个笑话
在明清时代 当时去考科举
科举的时候为了怕你冒名顶替
上面必然要写这个人 用文字说明这个人的特征
有一个考生 他去考试
他的特征上面写的是“微须”
考官就说你不能进场
为什么呢?因为你留了小胡子
考生说不对呀
小胡子不就是微须吗?
考官说不是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微是没有的意思
微须 是没有胡子的意思
那考生怎么回答 他就回答问了考官说
那孔子微服过宋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不穿衣服过宋国吗?
所以就知道中国因为文化太深了 每个字都有不同的解释
我特别要跟你们说 所以这里“始皇为微行咸阳”
是他微服出行 穿上一般人的衣服出行
不是他没有穿衣服经过咸阳
那就太惊世骇俗了
“与武士四人俱”就带着四个武士去
“夜出逢盗兰池”
在兰池这个地方碰到了盗贼
“见窘”我为什么要特别跟你们讲
读中国书心一定要细
逐字逐句的去体会他背后没有说的事情
中国人用字都非常节俭
可你要明白他背后的事情经过 问你们啊
始皇出行只带了四个武士
想必这四个武士武功一定高强吧?
对吧 我不可能带四个废物出去 那怎么保护我的安全呢?
这四个武士武艺如此高强
碰到盗贼在兰池能够见窘
那么这个盗贼想必他的人数绝对不会少? 对吧
否则天下哪有那么多高手
你外面出去四个人 五个人出去碰到两三个人各个是高手 把你们几个人打到见窘
哪有那个事情 所以这个人数绝对不少
我要跟你们说什么
秦始皇微行咸阳
就在他统治的脚下 就在关中
就在这一年 三十一年离他死只剩七年了
就在这一年
就有大规模的盗贼敢在咸阳横行
你就看他统治之下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
他前面不是告诉你诸产得宜吗?不是要你人人都祥和安宁吗?
这不是鬼话吗?你们不要讲他东方六国
连你统治之下的咸阳都有盗贼横行
你武功高强的武士都打不过人家 见窘 最后终于武士击杀盗贼了
击杀盗贼之后见窘 才击杀盗贼 就知道这盗贼绝对不会少
关中大索二十日啊!
从大索二十日你就知道 盗贼必有漏网之鱼
一定逃掉了 否则干嘛关中要大索二十日呢?
所以你就看看盗贼规模已经到什么地步了
为什么盗贼规模会那么强盛呢?下面史家用五个字给了你答案
“米石千六百”
这一年米的价钱一石是一千六百钱
为什么盗贼横行?因为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
不是东方六国如此 连你统治之下天子脚下的关中就这个样子了
你还好意思去跟人讲 “诸产得宜”
你还好意思去跟人家讲 “黔首是富”
你还好意思说你“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讲到这一段有人会在想
老师你给我们讲这一段就是要告诉我们秦始皇施政有问题吗?
不是 我的用意不止如此 我要告诉你们什么?
什么叫做有用的读历史的方法?
所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其实难免都会碰到挫折
挫折是小事 更重要的是 常常你努力做了很多的事
最后你发现
事情完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
别人对你的评价
对你做事的评价
跟你自己的想象的评价完全不一样
有的是天壤之别甚至是背道而驰
有的时候你觉得对方很喜欢你 可是突然发现真相是对方讨厌你讨厌到了极点
有的事情你觉得你自以为做的很成功 自以为你很聪明
可你不知道那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笑话
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在于遇到问题的不同
而在于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的态度是什么
秦始皇也不例外
你面对问题的时候通常决定你一生成败的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当你发现现实完全不像你想象的样子的时候
你会面对现实 去把问题解决掉
你愿意改变你自己去解决问题
另外一种做法呢
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掩耳盗铃
我假装你们对我的评价都是你们对我有偏见的
你们对我有目的
你们不喜欢我
你们因为各式各样的目的故意污蔑我扭曲我做的事情
我做这个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做的很成功
只是因为你们不愿意称赞我 你们故意挑我的弱点
用各式各样的借口来告诉自己
其实我很好是别人不对
其实我很好都是因为现实环境不如我的意思
你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选择改变自己
一条是选择不改变自己继续活在自己的美梦之中
大概我讲到这里你们就会说
老师那人人当然都会选择一条路谁会选择第二条路呢?
不 按历史来看通常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条路
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告诉你们
第一条路是很痛苦的
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一步是非常痛苦的
那种痛苦就好像你有了伤口结了疤之后
要把疤撕开
重新去看待血淋淋的伤口一样 那样的痛苦
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活在自己的幻想跟美梦之中永远是比较快乐的事情
如果你选择的是这一条道路 第二条道路的话
那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改变自己了
你只有一步一步的让事情越来越糟
我什么要跟你们讲这么一长段
我就要告诉你们读到这里就要想
“秦始皇逢盗兰池”
秦始皇统治之下一石米一千六百
跟他前面的刻石完全讲不通
那么他应该已经意识到了
这个天下完全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为什么?逢盗兰池的就是他自己 又不是别人
他不是听说的 他自己就碰到盗贼了
那他会怎么做?
我们得看看秦始皇在这一刻他到底会怎么决定
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三十二年 离秦始皇死只剩下六年了
始皇到碣石去又刻石了 我们看看这次刻石说什么了
“黎庶无徭,天下咸抚”
老百姓完全没有多余的徭役
天下都过的很安宁
“男乐其畴” 男人都在田畴里面耕作感到很快乐
“女修其业” 女子也都各守自己的本分做的很好 “事各有序”
一样天下太平祥和
这个人不是不知道问题
可当他碰到问题的时候
他选择的是自欺
那就是我说的第二条道路 自欺
秦始皇是笨人吗? 不是
他是绝顶聪明的人
这个人十三岁继位
二十二岁铲除了权臣能够亲政 然后到最后统一六国
这个人的聪明才智绝对在我们百倍之上
可是你们要记住这件事情
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
因为他越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
当人走到了这条道路他就离悲哀和失败不远了
这一年他“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仙人不死药之路加速进行了 为什么?
你们不要怪他这一年三十二年 他十三岁即位今年四十五岁了
你们大家来修课多半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你们没有感觉 如果来修课你过了四十多岁的人你就会明白了
人过了四十以后开始就会觉得自己离天主越来越亲近了
开始就觉得自己从新陈代谢 从新跟代的那一面 快变成沉跟谢的那一面
觉得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那个时候就会开始越来越怕死越来越想求长生不死之药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嘛
我跟你讲 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读秦始皇汉武帝的传记
他说天下哪有不死之药 这两个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怎么会去相信方士呢
骂的很好 唐太宗怎么死的呢?
就是为了求长生吃丹药吃死的
那后来康熙年轻的时候读唐太宗的传记
他说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很好 就是不会处理家事
晚年儿子争位闹得天下不宁 朕甚不龋焉
那康熙晚年儿子又怎么样呢
人就是不能铁齿啊
读历史你要明白历史的对象就是人
人就是人
不必把人看的太高 也不必把人看的太低
你必须忠实去认识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人的本质是
你才真正明白历史的本质为何?
“燕人卢生,使入海还”
从入海回来 “以鬼神事”
他奏录图书 因为这样奏录图书
注意 图书在先秦的时候跟我们今天意思不一样
那些图书你们会想到图书馆
今天我们所有的书都叫图书 不是 古时候的图书通常跟河图洛书有关系
指的都是一些鬼神的预言的书 叫做图书
所谓的推背图 烧饼歌一类的东西
这个图书里面说什么呢?预言书里面有几个字非常可怕
“亡秦者胡也”
这种预言书中国的预言书通常都有几个特征
第一个光看字面你绝对看不懂他是什么意思
第二点你一定会去猜他是什么意思
那历史刚刚告诉你通常去猜的人 通常会猜错
这是第二层次 第三个层次 最后你会应验
还是会应验 然后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
按传统的说法亡秦者胡也是什么意思呢?
秦始皇的解读胡 就是胡人
于是“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掠取黄河以南今天河套以南那一块地方
河南地是指那个地方
这个是秦始皇的解读 所以他派了三十万人去攻打匈奴
他对吗?不对 按传统史家的解释 最后秦朝还是灭亡了
灭亡在他最小的儿子手里 那个儿子名叫做胡亥
所以还是要亡秦者胡也 预言家怎么说都是对的
那是中国预言的特色
可是你注意 秦朝的灭亡和他对外大兴兵征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秦始皇因为不想秦朝灭亡
才去北伐匈奴
可正因为他北伐匈奴 后面你看
“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那就是南征百越
因为他往外征伐兴建这么大 过大工程 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历史的讽刺就在这里
“以谪遣戍”
远远的派出士兵去驻守
把贬谪掉的官员这些流民们派到那个地方去
我们来继续看下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果壳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听录:@刘力行 时间轴:@刘力行 校对:@特立独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