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各位同學,大家好 歡迎各位參加東亞儒學
孟子一這一門課程,我們知道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的長河裡,孔子
是最偉大的導師,那麼孟子
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 那麼孟子這一個
中國戰國時代不屈的靈魂,他所展開的
精神世界,特別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
精神的原鄉,我們這一門課程就是要帶領各位同學
一起回到孟子的精神的原鄉
以孟子所留下的思想的資產,作為我們 面向 21
世紀這一個人文精神 的新時代的一個我們的資糧
我們這一門課程分兩個部分,那麼
今天我們開始的是第一個部分
可是在我們進入孟子的
思想的前面,我們需要一起來
這個學習孔子 和孔子所留下的思想的遺產。
那麼 今天是本課程的第一個單元
我們要和各位同學一起來進入
孔子和孔子的思想遺產,我們在這一講
主要是要一起來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孟子自己說啊,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那麼因此我們要了解孟子
我們首先要來學習,孔子的思想,它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第二個問題就是,那麼孔子 為孟子留下了哪一些思想的遺產
以及問題?孟子他是如何來思考孔子的
問題的呢?以上這兩個問題,是我們今天
第一講所聚焦的兩大問題。
我們今天 在 21 世紀這一個全球化的時代
進入山東曲阜 孔廟大成殿,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孔子是我們中國文化偉大的 導師。
孔子的一生這個 雖然只有 72
年 但是,孔子卻
奠定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基本方向。
孔子 一生的生命歷程是根據他自己的自述
是從 15 歲開始,他說孔子啊
他說啊,「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 15
歲立志 要使自己人格挺立,要
努力學習做人、 做事、 做學問 的道理。
因為他出身 比較寒微,他做過各種事情包括畜牧等等
事情,所以他在 21 歲的時候,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經過 15 年的動心忍性,用
孟子的話來講,那麼孔子說啊,他到 30
歲的時候啊,已經自己感覺到 在學問上奠立了堅實的基礎,孔子自己說
他「三十而立」,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孔子開始
創辦民間教育,收徒講學
把過去的王冠學,也就是 過去的知識是被貴族階級所壟斷的
狀態啊,這個轉化成為 這個百家言。
在孔子 36 的時候啊,發生了一件事情
就是齊景公向孔子請教這個政治的道理
孔子提出,說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那麼 這一句話因為過於精簡,從五四時代以來,一直到今天
21 世紀引起很多人的誤會,認為孔子啊
即儒家思想啊,是為專制政權而背書,其實孔子
講的這一段,「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這一句話 的意思是指,在什麼職分上面的人,就
應該要實踐和他這個職分相應的
責任,也就是正名的意思。
那麼 孔子到了 40 歲的時候,他感覺到人生很多他所困惑的
會動心的問題,好像都已經 豁然開朗,他自己說他「四十而不惑」 那麼到了
48 歲的時候 孔子啊,這個感覺到他去
從政的這個機會啊,已經越來越少了,他決定啊
不仕,於是他退而修《詩》《書》《禮》《樂》這幾部重要的經典 那麼到了
50 歲的時候,孔子覺得,感受到啊這個人
的生命歷程裡面,有一些事情是人
可以控制的,有一些比如說人的生命的長度
這是人不能控制的,他統稱為天命 他說,他到
50 歲的時候感覺到天命啊 的內涵,他已經了解了。
那麼這裡讓我們看到 從孔子意匠,這個儒家
思想傳統強調,人越深入 自己的這個內在的精神世界
就越能夠了解這個宇宙的這個
內涵,孔子統稱為天命,也就是說人與天之間,是一個
解釋學的循環關係。
那麼到 60 歲的時候 孔子自己說,他已經「六十而耳順」了,對於
別人不論是順的話或者逆的話,他都這個
這個入心啊,都能夠完全加以理解
而且呀,不會呀被外面的這一些言論帶著走 那麼到
64 歲的時候 孔子回答這個
衛國的國君,說為政啊最重要的是什麼? 孔子答曰,「必也正名乎」。
那麼正名的這個 名詞呢,和我們剛才所講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是這個可以互相呼應的 到了 68
歲的時候,孔子已經決意不再 這個求仕,不再是去
從政了,他專心以《詩》《書》《禮》《樂》 幾部經典來教人。
據說 孔子所教過的學生累積有三千人
而其中比較優秀,身通六藝的人七十有二 孔子到
70 歲的時候感覺到,他身心
一如,他內外圓融,他自己說他 到了
70 以後呢,「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 到 73 歲孔子就這個離開了我們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對話
留下來的經典著作就是 《論語》。
《論語》這一部書不僅是我們 中國文化最偉大的經典著作之一
而且也是我們整個東亞世界 共同的精神遺產。
在 十七世紀,日本古學派的大師
伊藤仁齋就曾經 這個一再地稱讚孔子,那麼
他推崇《論語》這部經典是「最上至極 宇宙第一書」。
那麼 這個仁齋的這個書法
非常地蒼勁,直到今天我們看這個仁齋
留下來的這個墨寶,仍舊感覺到孔子的
他和論語的思想世界,對東亞 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的那個召喚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就是要帶著我們 21 世紀的生命的課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