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全面展现《资本论》的深刻思想,但无疑
证明了一点,即《资本论》依然具有不可 磨灭的当代生命力。在本节中,
我们就来讲解一下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原因
及其理论效应。作为马克思毕生的心血智慧和理论结晶,
《资本论》共包括四卷,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
1867 年德文第一版,1872 年出版德文第二版,1872
到 1875 年 出版法文版。在他逝世之后, 恩格斯于 1885 年和
1894 年 分别整理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
1905 和 1910 年考茨基分三册整理出版了
《剩余价值学说史》。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写《资本论》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无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理论需要。马克思 在
1859 年 2 月 1 日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一封信中
写到,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为无产阶级政党 取得科学上的胜利,这种政治责任感决定了
马克思必须要从理论上实现对资本主义 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唯有如此
才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之后,马克思 用尽毕生精力来从事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而《资本论》正是他呕心沥血的研究结晶。
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堪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典范。其次是客观形势
和理论深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 1856
年曾预言 资本主义将爆发一场大的经济危机。
1857 年秋这场危机如期爆发,
它首先发端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但遗憾的是
它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带来一场汹涌澎湃的革命高潮。
这促使马克思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断, 继续投身理论研究,并先后写下了《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计划也不断调整,
从原来的五篇计划,调整为六册计划, 最终转变为三卷四册结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
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资本论》的出场
绝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根据客观形势不断深化自己理论研究的
必然产物。那么《资本论》在整个世界史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它在工人运动史上, 无疑具有着无比辉煌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价值。它的出现对西欧乃至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恩格斯所言,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
没有一本书能够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 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梅林更是将其称为
共产主义的圣经。在 1886 年恩格斯在为《资本论》英文版写的序言中,重申到
《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
本书所做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 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
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
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越来越把 这些结论看成是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
所做的最真切的表述。那么 在西方主流学界,也经历了几种重要的变化。
在《资本论》发表伊始,西方主流报刊并没有給予普遍的反击,
而是纷纷选择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成果,
企图用沉默置《资本论》于死地。
这使马克思感到非常意外,但随着《资本论》的广泛传播,
主流经济学再也无法忽视《资本论》的影响, 纷纷放弃沉默策略,开始公开批判《资本论》。
洛贝尔图斯,洛里亚,庞巴维克等等, 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现象,
主流经济学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们不得不从《资本论》中寻求理论资源,
一时间出现了马克思复兴的热潮。
虽然他们也批判马克思,但在事实面前 他们不得不承认《资本论》的当代生命力。
熊彼特指出就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言,
这样的反面评价甚至正确的驳斥,不但不会给它致命的伤害,
只会有助于显示出这个理论结构的力量。同样 萨缪尔森后来也不得不承认
马克思在他死后发表的《资本论》第二卷中, 的确创立了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及经济增长模式。
特别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 《资本论》更是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无法忽视的经典之作。虽然托马斯•皮凯蒂有力批驳了新自由
主义的理念,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分配不 平等的动态演化过程,但他并没有真正揭示
21 世纪资本运转的内在机制,也没有从根本上
揭示财富不平等的内在根源,更无法为人类实现真正的平等
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就此而言《21 世纪资本论》并不能
取代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新时期人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依然具有着不可超越的时代价值。
基于此,我坚决同意大卫•哈维的判断, 今天我们需要皮凯蒂,但更需要马克思
或马克思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