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音乐]
下面我们要讲,第一部分《论语》其书的
第五个问题,若干疑难句辨析
《论语》这本书很深奥 真正要读懂《论语》并不容易
正是因为不容易读懂 就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研读
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就体现在他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别人都懂的东西,我们不一定 都要懂。
如果别人不太懂的东西 我们偏偏要懂,这样才能凸显我们
独特的价值。
那么《论语》当中有不少疑难句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这段文字 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的一段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音乐]
[音乐]
看起来很简单,一般的注释也非常简单
说是每天学习并加以复习,这是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也是快乐的事情
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 这难道不是君子吗?能这样解释吗?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一上来 没头没脑地给学生讲了这么三句
互相没有关系的话 那么这段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君子因何而乐
学道,那每天学道
有新的心得,并且把它付诸实践,这是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主要不是喝酒,来论道
所谓朋,就是志同道合者。
从远方来 跟我们一起论道,这是快乐的事情
人家并不理解我,我也并不生气,这照样是君子
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色,乐感文化
下面一句,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音乐]
这里面的关键一句话,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解释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
交朋友,这是传统的解释,流传很广 那这个解释呢很成问题。
为什么? 不如己很难界定,谁敢
说,我在所有的方面比某一个人 都优秀,不可能的,包括三岁小孩
也有比我们优秀的地方 其次,如果真是这样解释的话
那么我们每个人包括孔子,应该是没有什么朋友的
每个人都不跟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那比孔子高明的人也没有多少 就孔子应该是没有多少朋友的。
比孔子高明的无非就是老子了 按照这种逻辑,那老子也不会跟孔子交朋友 这多孤独。
那么如果真的这样解释的话 从价值层面上来讲,太势利
只要我认为你不如我 我就不跟你交朋友,过于的功利
所以后来,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他就讲,这句话朱熹解释错了,要打屁股 这是他的原话。
说是无友 不如己者。
这个无友啊,应当当名词来使用 没有朋友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朋友 不如自己的,就是朋友都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
要善于向朋友学习。
这个解释影响很广 包括著名的学者李泽厚先生,写了本书
《论语今读》也采用此说
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现在几乎又成为一种新的定论
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要迷信 看这句话的上下文
主忠信,这个主是动词 以忠信为主的意思。
那么无友,它不应该是名词,应该也是动词 不要跟什么人交朋友的意思,应该是动词
那么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对不如己怎么理解 这个如应该解释为类,不类于己者。
也就是说 不与自己志同道合者
所以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 不要跟与自己,非志同道合者交朋友
正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
再来看一句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音乐] [音乐]
这个解释争议很大,朱熹的解释是
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 子女的志向。
父亲去世以后 要观察子女的行为 但是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
子女不要更改父亲在世的时候的为人之道
这样才叫孝 传统的解释就是这个样子的,父亲去世以后
子女啊,在三年之内不要更改父亲在世的时候的为人之道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
如果这个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个君子 为什么三年不要改?一辈子都不要改
如果这个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小人呢? 难道三年之内也不能改?显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呢,关于这个问题呢 这个很多注家,也觉得很迷茫
比如说杨伯峻先生,他解释说 三年的意思是多年的意思。
那父之道呢,它讲两个字叫有益之道 父亲在世的时候有益之道。
就是说 父亲去世以后,子女在多年之内不要更改
父亲在世的时候的有益的为人之道 那么这个解释呢,也是有点问题 的。
三年把它解释为多年,有点勉强
还有有益的为人之道,有益两个字显然是 附加上去的。
所以这种解释应该来讲 也是不通的。
根据我的理解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什么意思?就三年之内不要更改
事父之道,在父亲生前怎么对待父亲的
在父亲去世以后,三年之内还应该怎么对待父亲
实际上,就是为父亲守丧三年的意思
[空白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