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药
抵制耐药菌的产生,努力延长每一种来之不易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危,第六章我们将关注日常使用抗菌药的误区
儿童使用抗菌药的特殊性、怀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如何安全使用抗菌药
以及特殊人群的抗菌药使用。为了
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作为普通大众,应该了解一些抗菌药的日常应用误区
第六章第一节将从8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通过
对于每一个误区的一一分析、点评,能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 具备抗菌药使用的基本常识
消炎药是干什么用的? 杀菌的。相信这是很多人被问到后的第一反应
当发生细菌感染的时候,一些人就会习惯地认为有了炎症,需要用点消炎药
事实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个概念,治疗的疾病也完全不同
炎症是什么?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类似于老百姓常说的”上火“
医学上专业的解释是:机体对于外界某些刺激引发的一种防御反应
具体来说,就是当机体受到刺激后,释放出各种致炎物质
引起某组织或器官的炎症,通常炎症典型的表现
是局部组织或器官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原因,总体可归纳成两类
一类是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另一类则是非感染性的原因
而两大类不同因素所导致的炎症,用药是不同的 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需要用抗菌药
而非感染性炎症用药,则是我们常说的消炎药 两类药物不能混淆
消炎药是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的药物
有两大类,一类是老百姓耳闻的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
一般不常规用于消炎。另一类是非激素 即:医疗实践中所指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如:布洛芬、消炎痛等。消炎药只治疗非感染性炎症
这类药物通过减少致炎物质的产生,从而缓解炎症 所造成的红、肿、热、痛,属于对症治疗
但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感染性炎症的根本原因:细菌,无可奈何
而抗菌药物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的药物 对细菌性炎症所造成的症状没有改善、缓解作用
但是通过治本把细菌消除了,炎症因子的产生就会逐渐减少
炎症也就会自然消退 老百姓认为,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地想当然的认为,平常吃点抗菌药,就可以预防感染,避免细菌的侵犯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不仅南辕北辙,还将自己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抗菌药物只能用于 抑制或杀灭已经存在的细菌,不能抵御细菌的入侵
长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药三分毒“ 不仅给自身增添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更要命的是
机体会处于一种依赖抗菌药的状态,从而不能主动调动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作斗争
久而久之,免疫系统就会因得不到刺激和锻炼而丧失免疫功能
就像太平无事时”狼来了“喊多了,就无动于衷了
而在长期使用抗菌药的选择性压力下 会促成耐药菌的形成,甚至催生超级细菌
耐药菌一旦形成,利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机会,就会大肆繁殖
正如当狼真的来了,已经猝不及防 当这时候就会发现,能够使用的有效药物,已经屈指可数
甚至是无药可救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时不时地玩”狼来了“的游戏
有时,皮肤的一点小损伤,只要局部清创 不要接触水,并不需要大动干戈的去服用抗菌药
机体可以自愈,有些人食用了不清洁的食物不放心,就想用抗菌药来预防感染
这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也有真的需要防狼的情况
表中,列出的部分特殊情况,是需要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的
以避免机会性的细菌入侵,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些情况包括:围生期获得性B族链球菌感染
即生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感染了B族链球菌,那么
这要给新生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链球菌感染 被强暴的幸存者或性接触者
镰状细胞病,一种遗传性血液病,发生感染病情会加重
具有与心内膜炎有关的心脏 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接受拔牙等口腔操作时
外科手术中沾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在这些预防性用药中,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使用青霉素,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据估计
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菌药物
很多人用药都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滥用抗菌药
比如,有些人易感冒,一有个头疼脑热,立马就吃头孢拉定,其实这是错误的
病毒或细菌
都可以引起感冒,分别属于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
但是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本不需要抗菌药物
因为抗菌药可以杀死细菌,却不能对付病毒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身产生抗体,可以中和病毒而痊愈
因此,多数人
患感冒后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只要加强护理,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给予适当的饮食,通常会很快康复
如果感冒继发了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等细菌性感染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感冒伴有下列指征时,医生会考虑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发热不退、细菌培养发现细菌生长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出现气管炎或肺炎症状者 以及六个月以下婴儿要谨防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病人希望
能够药到病除,特别是对抗菌药的疗效有着过高的期望 往往更青睐使用杀敌范围更大的广谱抗菌药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在人体的皮肤、口腔、咽部、阴道
和肠道等部位都存在着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 我们把这些细菌称为人体正常菌群
人体正常菌群的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我们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时候 体内正常菌群同时会被杀灭或抑制
越是广谱强效的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的影响就越大 越容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
优势繁殖导致二重感染,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因此
治疗感染性疾病最理想的用药方法应该是 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有针对性的窄谱抗菌药
能用轻型武器--普通抗菌药对付细菌时 就不要轻易动用重型武器--高级抗菌药
可以应用一种抗菌药控制的感染,则不联合应用抗菌药
倚重并充分调动自身免疫力来应对轻症感染
只有遇到严重的,由多种细菌造成的复杂感染时 才应考虑选用广谱、高级抗菌药或者联合用药
很多人认为,一分钱
一分货,新药价格贵,而且推陈出新嘛,新药贵药才是好药
所以一生病就让医生给自己多开新药贵药
甚至有些病人一见到广告宣传某种新药、特药就要求医生给开这种药
正所谓不要最好,只要最贵。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抗菌药无好坏
之分,不同药针对不同的疾病,甚至是疾病的不同阶段
那种药物越贵越好的看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甚至是有害的
药品的定价与其前期的研发投入、专利成本、生产流通成本等因素相关
因此价格越高并不意味着疗效越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不少医生患者治病心切
使用一两天抗菌药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认为无效、耐药了
会立马会换用别的抗菌药,其实盲目频繁地更换药物
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反倒会延误疾病的有效治疗
使耐药菌增加,医疗费用也急剧上升,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
其实大多数抗菌药起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频繁更换抗菌药,这种打一枪就跑的治疗,既没有杀死敌人,又暴露了自己
使得那些没有被杀死的细菌就会记住这种药 从而进化成耐药菌,延误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抗菌药后要观察两到三天,再由医生观察决定是否换药
有人肯定想,既然长时间
使用抗菌药物不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又会促进细菌耐药
那么一旦病症稍有好转,其见好就收,这样减量、减疗程服药就不会耐药了
但是事实上,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 减量
减疗程服药会使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的浓度 使杀菌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残余病菌
势必会反扑,还可能使急性感染转变成慢性感染 迁延难愈,并且残余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疾病有一定的疗程 一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
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足够浓度,以免因浓度不够,导致耐药性细菌伺机而起
待症状控制,细菌培养报告成阴性以后还应该继续使用抗菌药物3-5天
趁胜追击,巩固战果以防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接下来,如果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如果症状没有继续好转,或者反倒恶化了,就需要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
请切记,抗菌药必须足量足程服用
很多人认为,静脉滴注比口服给药见效快
为了尽快康复,常主动要求医生打点滴
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应该纠正凡抗菌药都静滴的错误观点
静脉给药虽然起效快,但输液的风险和发生 不良发应的后果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猝不及防 而口服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肌肉注射
药物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也能给予 急救获得时机
很多抗菌药物都有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剂型
对感染情况比较轻,病情不太危急的患者应尽量选用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方便、安全,药物不良反应也较少 但是在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现无法口服给药的情况
比如呕吐、昏迷等的时候,还是应该首选静脉给药的方式
具体选择哪种给药方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决定
切记患者片面追求快捷,盲目静脉给药
好,第六章第一节讲解完毕 给同学们出了四道思考题,相信大家认真学习后
一定可以顺利地回答。下次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