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從孔孟思想中 "仁" 的涵義。
在孔子以前呢,在春秋時代的文獻裡面, "仁"這個字涵義不甚明確。
《國語》這部古書 裡面的"仁"這個字多半等於"愛"
或"愛"的引申義,例如"親"這種意思。
《國語》裡面我們讀到,"仁,文之愛也。
" "為仁者,親愛之謂也。
" "明慈愛以導之仁。
" "仁,所以保民。
"等等。
那麼《左轉》,《國語》以外呢,《左轉》這部經典
的"仁"這個字啊,根據現代學者
屈萬里先生的研究和 《論語》裡面的"仁"這個字的涵義是近似的。
那《論語》這部經典, 在一共
58 章裡面呢,"仁"這個字出現了 105 次。
"仁"是到了孔子的身上,孔子
和孔門弟子,他 講到"仁"啊,多半是以具體的行為來指稱
"仁"的內涵,並且以"愛"為核心。
毫無疑問,先秦孔門是以"仁"為 最核心的價值理念。
<里仁>篇 君子無終食之間為仁啊,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啊。
<衛靈公>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那麼孔子的弟子仲公問他,關於仁是什麼,
那麼孔子並不是給"仁"
以一個現代式的 一個定義,抽象的定義。
不是。
他說你具體的行為上啊, 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些行為就是"仁"。
孔子。
通常不是對"仁"進行一種哲學式的定義, 一種論述,而是對"仁"
這個的行為加以解民。
例如,樊遲問仁, 孔子回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那麼孔子認為"仁"啊,是遍載于其他
的諸德裡面,他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也、 為仁 矣。
那麼這五者是什麼?恭、 寬、 信、 敏、 惠。
這五中德行都有"仁"這個最高德行遍載於其中。
孔子說,泛愛眾而親仁。
樊遲在另外一個場合問仁,孔子說要愛人。
那麼哎孔子又說啊
那種巧言令色的人啊,那個人他的仁大概是很少的。
所以他說,孔子又說在<雍也>篇啊,說一個有仁德 的人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那麼以孔子私淑弟子 自居的孟子啊,他對仁的說法
也基本上是以愛人為止。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人心也。
在<離婁>篇說, 愛人不親,反其仁。
仁者,愛人。
那麼 這個所謂愛人要從誰開始愛呢?
在<離婁>篇的時候孟子講啊,說人
的這個核心啊,其實就是哎這個誠實你的父母, 人之實,事親是也。
在<盡心>篇里,孟子也說呢 親親,仁也。
孟子這一部書一共三萬四千六百八
十五個字,對於孔學裡面的仁學啊的發揮,也基本上
是從這個愛人來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