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今天的講課我們最後做一個總攝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點,它強調「連續」
與「融和」,是「連續」而不是「斷裂」,是天與人的連續,是自我與他者的融合
是過去與現在的融和,是「融和」而不是「緊張」,這是第一個特色
第二個特色呢是強調動態與平衡,因為
是連續嘛,不同的兩極之間的連續與融和嘛,因此呢
東亞各國的儒家都追求生命的動態平衡 他們講「身心一如」、 講「自他圓融」、
講「天人合一」,而且 這些都奠基在深厚的時間感與歷史感 所謂「歷史意識」至上。
因此東亞儒家強調超越 一度空間,並且浸潤在深厚的時間,他們
都是「歷史人」,而不只是亞里士多德講的 「政治人」,或者現代經濟學家講的「經濟人」。
換言之 受到儒家人文精神洗禮的傳統東亞知識分子
他們不只是 homopoliticas,也不只是 homoeconomicas 而是 homohistorian。
第三個 特色,東亞儒家人文傳統強調
經由我們的修身,將我們「生理的身體」轉化為「文化的身體」,完成「身心」的統一
他們也強調,以「文化認同」作為基礎,而化解 並且轉化「自我」與「他者」的緊張關係,他們建立的一個
是二十世紀美國哲學家 Michael Polanyi
所謂的 fiduciary comunity,是一種信任的社會
「人」與「自然」以及「過去」與「現在」,建立密切而互動的關係而成為「一體」
那麼在四者之內呢,這以上這 四大面向裡面,歷史意識特別發達。
東亞儒者都相信 「時間」是創造歷史的一種動力,而不是像
古代希臘人一樣認為「時間」會耗損歷史的記憶
正因為「人」是活在超越了「天命」與歷史文化的密切互動之中
所以東亞儒學展現一種既內在而又超越,既神聖而又 世俗,即在歷史之中而又超越於歷史之上的
人文精神的偉大世界 最後,作為今天講課的
前瞻,我們要再 提出一點結論,那就是:二十世紀
二十一世紀的這一種教育來看呢,的
立場來看,這個悠久的儒家人文精神具有什麼新的啟示?
第一點,我們來注意一下 在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啟迪之下,我們可以說
二十一世紀人文精神呢的學習方法 第一點就是:要從傳統的「機械論」
到「有機論」的生命觀 啟動一種精神的跳躍,這是儒家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知道近代 文明源起於西歐,發揚於北美,近代文明裡面的生命觀與宇宙觀
你可以說,與十七世紀依仗的牛頓科學 Newtonian
science 是 有關係的,宇宙在牛頓科學裡面被當做一個 big
clock,一個大鐘錶 它也與達爾文的演化論有關係。
我們知道達爾文的演化論 起先被提出的時候是作為一個生物學的學說,並且
指出生物演化兩大原則,叫做 Natural selection
跟 Survival of the fittest,叫做自然淘汰,適者生存。
可是 我們知道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一提出來,馬上就變成了 一個社會達爾文學說,那麼這一個近代
西方文明也與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精神有關。
那麼展望二十一世紀,東亞儒家人文傳統 裡面的那種
organism ,那種 李約瑟,二十世紀中國科技史研究大師
李約瑟所謂的「有機體論」的生命觀對二十一世紀有新的啟示
這種「有機體論」強調:身與心、 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都是一個,好像一個
有機的生命一樣,是不可切割的,是互相圓融的 我們在進一步來看,二十世紀的
教育哲學的舊軌道是什麼呢?那就是把我們所學習的 「事實」和「價值」兩分。
因此我們現代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 一天一天地走向「數量化」、
「客觀化」、 「商品化」,講究的是一種
所謂出乎其外的學習方法,etic approach,學生只是一個觀察者
知識的觀察者,教師只不過是 知識百貨公司裡面的專櫃售貨員
從儒家的觀點來講,展望二十一世紀教育哲學的新方向,我們要
把「事實」與「價值」貫通,在「價值」的脈絡裡面來研究「事實」的意義 換言之,除了
十九世紀以來出乎其外的學習方法 之外,我們呢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必須要
更採取一種「入乎其內」的教育方法,要有學習方法
才能轉識成智,把我們所學得的價值理念含納到我們
學習者每一個人的身心之中
最後,我們學習東亞儒家
人文精神,發現人文精神教育最核心的課題
那就是要點亮學習者的「心燈」,使我們自己的身與心、 「自」與「他」
「自然」與「人文」都達到和諧的境界,並且浸潤在 時間感與歷史感之中。
這樣子的一個學習者,他 在豐廣宇宙中站得定
才識腳跟。
是的,他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見手段。
這樣的一個生命 經過儒家人文精神陶冶的生命,他不會把氣溫短期的升降
以為、 誤以為是氣候的本質,他不會把波浪的澎湃誤以為是海水的本質
本講的主題是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
及其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所要分析的問題是
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是什麼?儒家人文精神的
主要面向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儒家人文精神對二十一世紀人文精神教育
有何新啟示?
東亞儒家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在於相信人的 可完美性。
儒家深深相信 人可以經由教育而成為君子
這種君子在動蕩的生活中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不管在任何
時刻都不放棄他的價值理念。
猶太基督宗教,如新約 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四十一節
認為自我是軟弱的,人與生俱來
就有原罪,但相對於猶太基督宗教而言
儒家則相信人具有 可完美性。
所謂的人之可完美性是指
身心一如,自他圓融 天人合一
人也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 和時間感。
身心一如 是指人的身心永遠處於合一的狀態
東亞儒家認為「自我」 是意志之方向的決定者
「自我」也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而一切世界的規範
源于人作爲主體的意志,孔孟
均肯定人可以做自己的 主宰,相信通過自我的轉化可以完成
世界的轉化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第一個特色
是連續而非斷裂的,是融合而非緊張的
是人與人的融合,人與自然的融合
第二個特色是追求生命的動態的平衡
因爲儒家所追求的是一種連續
與融合,所以是追求生命的動態平衡
從儒家人文精神傳統來看,21 世紀人文精神
教育的學習方法需要一種 從機械論到有機論生命觀的跳躍
因爲近代文明中的 生命論與宇宙觀被當作是一種機械。
我們可以從東亞 儒學中看到一種很寶貴的有機論的生命觀,强調
身與心、 人與人、 人 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兩千年來 東亞儒家的人文精神告訴我們 21
世紀人文精神教育 的學習方法要從事實與價值兩分邁向
融合,21 世紀教育哲學的新方向
應該是事實與價值貫通 在價值的脈絡中思考所研究的
事實,教育方法要從 出乎其外邁向入乎其内
才能轉識成智,將 所學習的價值理念涵納入自己的身心之中
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意義,才能豐富自己生命的内涵
那麽讓我們共同來期許
經由對儒家人文精神的學習,而攀登生命的高峰
謝謝各位同學! [音樂]
>> 那是
一棵樹,那是一朵
花,那是
一條路,那是我的夢
那是
一片雲,那是
我天空 那是我的回憶
那是在你身邊
那 是我的詩,那
是我的歌,那是
我的心,那是
我的回憶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那是一棵樹,那是
一朵花 那是一條路
那是我的夢
那
是一片雲,那是我
天空,那是我的回憶
那是在你身邊
那是我的詩 那是我的
歌,那是我的心
那是我的回憶 那是
我的回憶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