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一次呢我们讲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苏格拉底
他是古希腊的,古希腊人 生于公元前
469 年至 399 年,他堪称哲学家的典范
他曾把自己,将人们从精神的 慵懒、
怠惰和自欺中刺醒的 "牛虻"。
他把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呢变成了他自己的终身践履
据说啊,这个呢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祭司传下一句话
说呢,苏格拉底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这句话传到苏格拉底那里
他不太相信,我怎么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
于是呢,他就去找这个世界
上其他的聪明人,各个行业里面的精英人物
去对话,去对话,去问问题 去问问题。
他开始问的时候呢总是很谦虚,很谦谨
请问什么是美啊,什么是刚毅啊,什么是勇敢啊,什么是
德性啊,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要这个请那些各个行业里面的 精英人物回答。
那些人物呢开始啊自信满满,趾高
气扬,认为这些问题不在话下嘛,这个这个当然我很明白啦 然后给出一答案。
然后苏格拉底追问,从他那些回答中 他提炼出,又推出一些结论
找出一些问题,使得那样的一个回答
不成立,迫使对话者改变他的 想法。
好,对话者又给出一个新的回答
他又举出很多的反例,推出很多的结论,等等
又使得对话者面临一个 尴尬的处境,他的那个新观点不成立,等等等等。
由此呢 弄得最后呢,弄得对话者满脸茫然 满腹狐疑,就走开了。
本来在开始理直气壮,我这个是对的,我很有知识啊 我造诣很高啊,后来都被
在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之下呢弄得 理屈词穷。
好,由此,苏格拉底呢
认识到,为什么德尔菲神庙的祭司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其他的聪明人啊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而他呢与他们不同,他知道自己无知
他知道自己,他除了知道自己 无知之外,实际上也知道的不多 也知道的不多。
这就是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
这是 苏格拉底诘问法。
那苏格拉底诘问法它包括的 大致的步骤是什么呢?在对话过程中
先提出一些问题,使对方对某一个问题提出最初的定义
然后引进一些事例,从而暴露这些最初
的定义或者太宽泛,或者太狭隘,因而不合宜 不合适。
对方必须放弃原定义而提出新定义
这样继续下去,直到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能够揭示
某个,他更多的问的是道德问题,能够揭示某一个道德行为的 本质特征的定义为止。
这是他的诘问法 所以他的诘问法呢使用了至少三种逻辑技巧
第一,他推出某些道德断言的逻辑推论
第二,他通过推论呢,他表明人们呢有不一致的道德信念
第三,他指出道德名词定义的一些反例 等等。
你比如,我们看,我们看呢 有几个例证吧,几个例证,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呢就是有一个人他叫欧绪弗洛,他的父亲呢
有一名奴隶,在酒后争吵中呢杀死了另一名奴隶
为了阻止他造成其他伤害 欧绪弗洛的父亲呢就把这名奴隶,杀人的奴隶绑起来
堵上嘴巴,投入沟中,同时派人
到雅典请教神巫如何处置此人 在等待的过程中,那名奴隶呢死于沟中
欧绪弗洛因此控告他父亲呢谋杀他人
苏格拉底呢对欧氏的做法表示怀疑 要求他必须确定,你真的知道
你控告你自己父亲的行为是正当的吗? 如果不正当,那就会触怒诸神
欧绪弗洛说,啊我的行为 我确信我的行为是非常正当
为了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欧绪弗洛呢在论辩的过程中表明
他相信呢下面十个论题。
第一个论题 他说,起诉我父亲是神圣的
我为了公平为了正义大义灭亲,即使我父亲犯了法,犯了罪 我呢也应该起诉他。
所以起诉我父亲呢是神圣的 第二,诸神都同意
我控告我父亲这件事情是神圣的
这个呢诸神都站在我一边,但他同时相信
欧绪弗洛同时相信,奥林匹斯诸神呐,彼此之间
相互争斗,互相欺骗,互相为敌
那第四个命题,关于何种行为是公义或不公义,神圣或不神圣 诸神之间存在分歧。
他说这个、 这个 欧绪弗洛呢同时持有这样一些信念,每一个信念呢 他好像都理直气壮。
但是苏格拉底 从他,欧绪弗洛所持有的这些信念中
特别是三和四,他推出一个信念、 信念,就是什么呢?关于
欧绪弗洛起诉他父亲谋杀这件事情,诸神之间 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因为你看啊,诸神 奥林匹亚诸神,彼此争斗,互相欺骗,相互为敌
关于何种行为是公义或者不公义,神圣或不神圣,诸神之间存在分歧
那因此,由此得出,那关于 欧绪弗洛起诉自己的父亲谋杀这件事情,诸神之间
诸神之间实际上也存在分歧。
所以 欧绪弗洛呢就必须相信
某些神灵并不认为他起诉他自己的父亲这件事情是神圣的
而这与他前面,这个呢持有的信念,就是二,诸神都同意
他起诉他父亲谋杀这件事情是神圣的,就相矛盾,不一致
所以,这就表明什么呢? 苏格拉底使欧绪弗洛
意识到他所持有的信念之间实际上
是相互冲突,彼此不一致的。
而 欧绪弗洛呢对他的信念之间的这种不一致无知 无知。
这是,所以 他无知。
别看他理直气壮,别看他这个斩钉截铁
但实际上,他对自己的信念呢,这个的理由 根据,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显现出某种类型的无知,这里就是对不一致的无知。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要看呢,就是另一种无知,对定义的无知
拉刻斯是一个 著名的武士,是当时古希腊一名著名的勇士
自认为对勇敢行为很了解 苏格拉底问他,在所有被称为勇敢的行为中
有什么共同特征?拉刻斯立刻回答,勇敢嘛
一个勇敢的人,那就是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而不逃跑的人 这样的人就是勇敢的人。
苏格拉底说 哦你是说在战场上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不逃跑的就勇敢
那好我问你,有人在大海中与那个鲨鱼搏斗
有人与那个疾病搏斗,与那个贫困
这个在贫困面前保持尊严,努力改变贫困
在政治活动中,与对手斗争等等
这里面有没有勇敢的情形? 那个拉刻斯说,想想,这个
勇敢应该也包括这样一些情形,因此 那个原来的勇敢定义不对,过于狭隘了
于是,他就给出一个新定义,那勇敢是什么呢? 勇敢是灵魂的忍耐
灵魂的忍耐,苏格拉底接着说,勇敢是一种
高贵的品质,而忍耐呢 有愚蠢的,邪恶的,有害的忍耐
因此你说勇敢是灵魂的忍耐呢
那就不仅包括高贵的,也包括愚蠢的,邪恶的,有害的
忍耐,因此,你这个定义太宽泛,是错误的 拉刻斯又承认了这一点,为此
就深感苦恼,他自己,他说在思想中我确实明白什么是勇敢
但不知怎么的,你一追问这,追问那,追问这例子,那例子 那我对那个勇敢的认知马上就溜走了
以至我不能在语言中把握它,说出它是什么
这个呢拉刻斯呢在这里显露出的是对定义的无知
对定义的无知。
好,这个呢 这苏格拉底揭示这两种无知
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也就是,是什么呢?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有好多隐藏的问题 有好多没发现的例证等等,我们实际上没有意识到
因此,这个每个人的认知都有某种局限
你不要把你自己的认知搞得那么理直气壮
把别人与你相反的不同的 都说成是谬误,荒谬,absolute
wrong ridiculous,荒谬的,不一定呐,你自己
的也不一定对,别人的也不一定错,所以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对自己的观念
做适当的怀疑,对别人的观念持同情的理解
整个社会呢要宽容和谐,这样可能更好,它有这样的积极的意义
好,我们下面呢来再看,有一个美诺悖论
美诺呢是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一个富家子弟
他在对话过程中做了这样一个推理和论证,他说啊,他的结论是
你 inquiry,探究工作,研究工作呢
不可能进行,他的推理呢,我们把它整理
补充完整之后,应该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你从事研究工作 那么你或者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
或者你不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 那如果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研究是
不必要的,你都已经知道了,你还有什么必要做它?做重复功啊 浪费生命,研究不必要。
如果你不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研究 不可能,你都不知道你要寻求什么,那怎么寻求啊,怎么探究啊,怎么
研究啊?研究不可能。
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的研究工作呢不可能进行,你的研究工作
不可能进行,这一个推理和论证呢在历史上
被叫做美诺悖论,美诺悖论。
请大家 请你思考一下,屏幕前的你思考一下 美诺悖论中的推理和论证
成立吗?有效吗?你自己先想一想 先想一想。
好,那这个呢 我先说说吧,这个呢,
这个论证呢,实际上是不有效的,因为什么呢? 因为前提 2 或 3
中,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 有歧义,这两个是不同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 你知道你要探究什么问题
探究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知道你所要探求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那个问题的答案,有这两个意思,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你知道你要探求什么问题
第二,你知道你所探求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那我们回过头来看 前面的推理,如果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
研究是不必要的,这句话要成立,那前面的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必须是
什么呢?如果你知道你所寻求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研究不必要,好,这样才成立。
好,那第三个前提 如果你不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研究不可能,这个命题要成立
它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知道你要探求什么样的问题 那研究当然不可能。
所以 这个 2 和 3 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说的
如果你知道你所寻求的那个问题的答案,研究不必要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探究什么样的问题,研究不可能
这个,这两个呢,由这两个前提,不能推出研究或者不必要,或者不可能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结论,这里面有歧义,这个悖论呢
这个这个,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
两个前提中的关键词语有歧义,导致两个前提在不同的意义上成立,因此
不能合逻辑的往下推理下去,这是这样
所以美诺的论证呢,犯了歧义性谬误 好,这是这样一个。
我们再看 4,苏格拉底悖论
苏格拉底断言呐,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是我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 苏格拉底真的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至少
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有所知的,他不再是一无所知
因而他说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呢就导致矛盾 就导致矛盾。
好,类似的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 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
是不是把这句话当作绝对真理 彻底的怀疑论者说,我什么都不相信,我怀疑一切
不知道他怀不怀疑他怀疑一切这句话
有这样一条规则,它说所有的规则都有例外,除了本规则之外
这个,这个规则本身就有一个例外 那它是不是还有别的例外,等等。
这是 所谓的苏格拉底悖论,好像这话呢听起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经过仔细思考
实际上我同意这样的论断,把苏格拉底上面的话视为自相矛盾
甚至是视为一个悖论,是对 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述的误读
因为苏格拉底虽然经常说 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辩论所涉及的问题,他在
很多问题上无知,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 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实际上在好几处地方
特别是在《申辩篇》中好几处地方强调过他有一定的知识 所以呢他不可能一无所知
他实际上是有所知,但是呢 在很多问题上无知,没有确切的知识
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谦虚的态度,这样一种态度呢并不导致悖论,这是苏格拉底悖论
好,苏格拉底呢 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就是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呢
还是要尽量地活得 清楚一点,明白一点
对有些事情我们有的时候要扪心自问
睡觉前,睡觉后要想一想
说到这里呢,我想起我读过的刘庆邦
的,是不是叫刘庆邦,刘震云,刘震云的一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这个呢,我认为那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那个一个
在那本书里面表明,一个卑微如草芥般的生命
也有他的形而上的追求 也有他的心理追求,精神追求
他就是要找一个能够说的来的,说的上的
相互之间能够沟通的,能够理解的
这个呢,不是这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吃好了,穿好了,睡好了
就就就一切就都好了,不是的,他还有他的心理追求,他还有他的精神追求
这是《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给我最深的印象
就是,一个卑微如草芥般的生命 也有他的形而上的追求
所以,他也想以他的方式去探究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好,这一讲呢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