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在了解了来自俄罗斯的新古典 主义之后呢,我们来看一看新古典主义在德国的代表人物
Hindemith,这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快手"作曲家
首先呢,他是一个出色的演奏家,6 岁就开始学小提琴
11 岁就已经在剧场、 咖啡馆和舞厅等等众多场合演奏了
14 岁,他在法兰克福的雷克音乐学院先后修习小提琴和作曲 19
岁呢,因为他担任了"阿玛" 弦乐四重奏当中的中提琴手和法兰克福
歌剧院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而享誉德国音乐界 这个人物啊,兼通钢琴、 单簧管、 小号、
长笛、 大提琴、 低音提琴等等 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不世出的音乐多面手 其次呢,作为作曲家,他早在进入音乐学院以前便已经开始尝试创作
并且以惊人的写作速度闻名于世 1919 年 Hindemith
时年 24 岁,作品当中啊开始出现一定的个人特色 1921
年和 1922 年, Hindemith 先后凭借 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室内乐队曲》
名声鹊起,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在那个时代最重要作曲家中佼佼者的地位
第三,作为一个活跃的音乐社会活动家, Hindmi
和他的 同道,库尔特·韦尔、 克舍涅克这些音乐家一起积极倡导"实用音乐"
什么是"实用音乐"?这是一种专门为业余音乐爱好 者在家中或者非正式场合自娱自乐时候演奏的音乐
这些作品的出现呢,将德国所谓精英音乐的平民化的运动推向了极大的高潮
第四,作为一名勤于写作、 经验丰富的教师,
Hindemith 不仅教作曲 还教和声和理论。
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曲家,写有很多重要的作品 比如,《作曲技法》、
《传统和声简明教程》 《音乐加的基本训练》、 《一个作曲家的世界》等等这些专著
那么在了解了 Hindemith 作为这样 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同时是一位重要的多面手之后呢
总体而言,我们来看一看 Hindemith 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的三个阶段
那么在聆听他的时候呢,我们还是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的 一般来说,大家可以留心
聆听他的作品,还是不乏德国式的晦涩之处 新古典对 Hindemith
这位德国古典主义最 直接的传人来说,负担和压力那都是很大的
1918 年到 1923 年是 Hindemith 创作的
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他将目之所及的各种现代流派的技法 大加利用,因为受到勋伯格的影响,他写
作出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特点的《第二弦乐四重奏》 1922
年,因为受到巴托克风格的影响,他写出《第三弦乐 四重奏》。
作品中采用现代狐步舞曲和警报器噪音效果的
《室内乐队曲》被认为是具有未来主义音乐的特征,其中不少灵感来自于斯特拉文斯基 和法国作曲家米约。
而在 1922 年的钢琴作品《 1922 组曲》当中 他又得益于爵士乐。
总之呢,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 遇到了 Hindemith
作品时,只要是划分在第一创作阶段的,我们只能体会出 Hindemith
在 形成个人风格当中个性的各种角落。
虽然 在这个时期, Hindemith 已经表现出自己个性的冰山一角
但因为在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方面的尚不成熟 创作活动呢,充满了探索试验的意味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1924 年,欣德米特响应新古典
主义美学精神,接受回到巴赫的思想,开始将目光投向德国巴洛克等古代音乐的伟大传统
从中吸取音乐素材,创作风格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 由于对德国古代音乐传统的研究,巴赫
新教圣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复调作曲家的对位技法 成为欣德米特音乐思维的重要基础
但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有所不同的是,他的音乐 语言另辟蹊径,使用较多的变化音,形成相当复杂的音乐语汇
《室内乐队曲》第 2 到第 7
号 《乐队协奏曲》等等代表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的启发
大量实用音乐比如 《让我们来起造一座城市》等等,也创作于这个阶段
1934 年以后呢,欣德米特进入了自身创作的第三阶段
这是一个各种风格的综合时期。
作曲家在此 阶段将以往探索和研究的所有成果大加利用
在进一步突出个性化音乐语言的同时呢,音乐风格已经非常难以归类了
某些作品非常注重情感,例如,《画家马蒂斯》
在这部作品当中的鲜明抒情特性,说明这一阶段的创作理念与先前的新古典主义
又存在一定的不同。
而越到晚期,欣德米特的音乐越趋向于抽象 和声效果越来越不和谐。
比如,像在《调性游戏》 歌剧《世界的和谐》等等当中就出现了类似情况
其它重要作品有舞剧《尊贵的显圣》 《韦伯主题交响边走曲》、
《大号协奏曲》等等 我们一定要记住,我在说到表现主义音乐的时候呢曾经提醒过大家
德国音乐家特别讲究音乐中的哲学性,欣德米特也不例外
或许由于呢,欣德米特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时
德国文化因此当中的哲学感自然会造成我们在课后聆听《画家马蒂斯》的时候 那种异乎寻常、
但是又被划归到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宏大音流当中去 欣德米特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
体裁众多、 数量甚大 他反对世纪末情结当中"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提出音乐创作是有目的的,而他自己呢也确实是一个投身音乐活动的实干家
他的音乐创作中的特殊贡献呢,在于将对位法
和和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自成一家的调式体系
他呢,将自己的对位法称为"线性对位",强调 的是对位织体当中各个声部旋律的进行
较少顾忌声部的纵向关系,更多情况下是要形成它们的横向独立性
这种不谐和的对位效果成为他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
我们在聆听《画家马蒂斯》时一下子会被卷入宏大音流,但又会觉得
这个宏大音流在接受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重要原因
大家也一定记得,新古典主义是坚持音乐是要有调的
调性是欣德米特自始至终坚持的创作基础
在他看来,调性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法则 只是呢,他自己有一套自己的组织方法和体系
尽管在欣德米特音乐当中,他的和声效果听起来并不和谐舒畅
但却证明了,在调性音乐世界里还是
大有可为的,还有很多领域可以继续开发,继续探索
这里我们在分享了欣德米特在新古典主义创作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后
我们可以将之与斯特拉文斯基进行比较,但同时我们还要提到几位
和欣德米特同时代,但是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一位库尔特·韦尔
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的学生 他主张音乐必须面向大众,音乐语言可谓是清晰简练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歌剧《三分钱歌剧》 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合作完成。
内容呢 呢实际上是英国 200 年以前所谓的《乞丐歌剧》的翻版
这部歌剧呀针砭时政 融嬉笑怒骂于轻松调侃之中。
1928 年首演呢就引起了轰动,短短 5 年之内,被译成
了 11 种文字。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而与欣德米特同年出生的作曲家奥尔夫 在其它作曲技法变得复杂时,他将简单的旋律、
节奏、 和声等等因素综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内在推动力、
配器的色彩、 打击乐的作用等等 独创了独树一帜的"奥尔夫"风格。
他的音乐朴实有力 没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多愁善感和虚无缥缈
代表作大型康塔塔《卡尔米纳·布拉纳》,也叫做 《布兰诗歌》,是
20 世纪西方音乐舞台上著名的保留曲目之一
同时呢,奥尔夫 还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著名音乐教师
由他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与匈牙利的"科达伊教学法" 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并称
20 世纪三大音乐教学法 影响相当之广泛。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在了解了德国古典主义 音乐之后,通过我们刚才的分享,大家可以看到
德国和斯特拉文斯基在法国的活动,二者之间 是有着各自取向,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斯特拉文斯基经常在法国活动,但他的身份
和风格呢,还不足以完全代表法国,因为新古典主义在法国还有其他主力 法国"六人团"的故事呢,来自
1920 年 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
《俄国五人团 法国六人团和萨蒂》的文章,文章评论了包括
奥涅格、 米约、 普朗克、
奥里克 杜列和泰弗尔在内的六位青年作曲家一场音乐会
事后呢,"六人团"的称谓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流传开来 "六人团"的成员,共同信奉科克托的思想
反对印象主义,推崇萨蒂作品的风格,而走在了一起 今天看来啊
尽管"六人团"的创作反映了新古典主义在法国的 影响,特别是
1920 年,斯特拉文斯基回到法国以后 他们的创作大大增强了新古典主义的力量
但是六位作曲家的创作可是各有千秋,并不完全是 新古典主义风格。
总体来看,六人团很少引用 古典作曲家的素材或复兴古典曲式
他们注重的是音乐的明快、 简朴和实在等等特点 既与新古典主义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
联系,同时呢,严格说来,新古典主义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只得到了部分的反映
1921 年,"六人团"成员呢杜列
最先离开了巴黎去法国南部,后来逐渐投身音乐社会活动 此后不久,奥里克专事电影音乐创作
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作曲家泰弗尔婚后少有作品问世 因此"六人团"后来在创作上影响较大
的主要是奥涅格、 米约、 普朗克所谓的三人。
我们来看六人团的主要作曲家之一奥涅格。
1909年开始呢,
他曾经在苏黎世音乐学院接受德国音乐教育,深受巴赫,贝多芬直至瓦格纳音乐的影响。
1911年,他入了巴黎音乐学院接触到 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六人团"的核心作曲家之一,
他的主要创作领域集中在交响乐和室内乐领域。
由于对巴赫的崇敬,奥涅格作品当中带有更多的德国特点。
雄浑热情,深沉厚重, 富于激情和动感,而没有法国音乐那种清澈灵动的感觉。
奥涅格坚持个人的创作理念,不盲目追求风格的纯粹和任何美学理念。
广泛采用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手法,从不同种类的
音乐中吸收他所需要的养分,创作呢以综合性见长。
在西方现代音乐当中,很难划定他专属于某一个流派。
他一生创作呢,有 200 多部题材各异的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基本上都是大型作品。
1921 年,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歌剧《大卫王》是他的 早年成名作。
1923 年,他的管弦乐作品《太平洋 231》,
通过管弦乐队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火车头的开动,加速,
奔跑,减速,停车的完整过程。
其中呢,出现了各种不谐和的和声、 频繁变换的节奏、 节拍,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
可以说是一夜之间红遍了欧美各国。
作品当中所表现出的"运动感"和"速度感", 使之成为未来主义在音乐领域当中的著名例证。
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完成在
1935 年,是奥涅格影响最为深广的作品之一。
作曲家呢以动人的音乐歌颂了这位 15
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 不满 20 岁的女英雄贞德。
纵观奥涅格一生,他一共写了 5 部交响乐。
1946年的《第三交响乐》 -- "礼拜",反映了作曲家作为 虔诚的新教徒的复杂心绪。
全曲呢有三个乐章, 每个乐章都用了教会音乐标题。
第一乐章, 《末日经》,果断有力的快板,
描写了世界的混乱和堕落,作品中出现了刺耳的小号声,
震耳欲聋的木琴颤音,如暴风骤雨般的半音进行等等不谐和音响。
生动地体现了现代生活情境中人的心理状态。
之后呢是一个柔板乐章,描写的是 人们在绝望的深渊之中从不放弃希望的坚强决心,
与副标题《从深渊走来》的内涵暗合。
第三乐章《求主赐予和平》采用行板速度, 在宽广而温暖的氛围当中,表达了对上帝的笃信。
《第五交响乐》又称"三个 D 音",
全曲三个乐章一概结束在定音鼓, 和低音弦乐拔奏的 D 也就是
Re 上,音乐质朴 而富于感染力,在了解了
奥涅格以后,我们来看一看"六人团"的主要作曲家之二米约。
这位人物呢,7 岁学习小提琴,1909 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 1916 年他曾经出任法国驻巴西公使秘书。
1918 年回到巴黎,次年呢,成为"六人团"的成员。
米约这个人呢,可谓是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非常善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
和所闻所见融入音乐,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受到什么启发,便创作什么音乐。
因此啊,他的作品呢常常以题材丰富著称,比如
他所热爱的法兰西普罗旺斯故乡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管弦乐组曲《普罗旺斯组曲》, 《法兰西组曲》就此诞生。
又如呢,两年的巴西生活,南美的民风和音乐带给他无穷灵感。
音乐组曲《巴西回忆》,以及管弦乐《屋顶上的牛》, 那都是对那段时光的纪念。
20 世纪 20 年代, 米约访问美国纽约期间,美国黑人爵士乐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3 年,回到法国以后,他创作了舞剧《世界的创造》。
作品呢以爵士音乐语言为基础 成功的将黑人音乐因素与欧洲音乐相糅合。
米约在这个方面的尝试要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还要早一年。
1940 年定居美国以后呢,米约创作的《世界观光组曲》 分了六个部分。
我们来看一下,分别是前奏曲 《法兰西》,第二首《葡萄牙》,第三首
《意大利》,第四首《美国》,第五首《墨西哥》,第六首《巴西》。
每首均选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体裁, 充满浓烈的民族风情,反映了作曲家世界主义的情怀。
米约的音乐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克托和萨蒂的思想。
他的创作风格多样,既不恪守某一流派,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发展线索。
一生作品呢不容易划分阶段,在被他 使用的众多现代技法当中,多调性是最突出的。
这一技法构成了他众多作品的基础,可以说他是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历史上,最惯常使用这种技法的作曲家之一。
因为米约呢非常重视旋律的清晰, 认为多调性是为衬托旋律而服务的,
因此他的音乐尤以抒情性见长。
1921 年 《管弦乐小夜曲》是米约早期作品之一,
由优美的古典风格的第一乐章, 歌谣咏唱式的抒情乐章,以及活泼的终曲构成。
全曲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被认为是他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
四首小协奏曲《四季》创作于 1934 年,全部完成是在 1956 年。
分别写给小提琴《春》,中提琴《夏》,双钢琴《秋》和长号《冬》。
作品的构思明显来自于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这种模仿虽然仅限于形式,但也不难看 出作曲家与新古典主义二者之间的联系。
米约是"六人团"当中最勤奋的作曲家, 毕生创作不懈,作品编号达到了 443 部。
相比较奥涅格的深沉、 激情
与米约的开朗、 活泼,"六人团"主要作曲家第三位
普朗克的音乐风格则更加的清新、 高雅、 轻快。
学生时代的普朗克呢由于受到家庭严格的传统教育很少有时间问津音乐。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先后学习了钢琴和作曲。
由于普朗克通过学习钢琴打开音乐世界 的大门,故而毕生对这件乐器投入了大量精力。
传世的许多钢琴作品例如《古钢琴协奏曲 <田园>》,《d
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等等, 都已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钢琴文献中的精品。
普朗克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比较而言呢,普朗克的音乐最接近萨蒂的理想, 突出的代表了"六人团"最早的思想。
芭蕾组曲《牝鹿》 原为 1923 年加吉列夫舞蹈团的委约作品。
1939 年到 1940 年间,普朗克抽出其中五首改编为管弦乐组曲。
组曲第一《回旋曲》,由小号奏出的天真,轻盈,欢快的主题。
第二首《柔板》,有双簧管主奏的宁静幽美的 旋律,那都是普朗克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有的气质。
舞剧协奏曲《晨歌》作于 1929 年,由钢琴和十八件乐器来演奏。
乐曲呢不仅采用了过去各种体裁,例如托卡塔, 宣叙调,回旋曲等等,而且第一主题
采用了内涵质朴的民歌,并配以简洁的和声。
这一具有古典乐派清晰明澈特点的主题, 始终给人以轻松甜美 之感。
而古钢琴协奏曲《田园》和《d 小调双钢琴协奏曲》
则是普朗克最为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的钢琴作品。
前者是作曲家专为现代最著名的古钢琴演奏家 兰朵夫斯卡创作的,全曲三个乐章,
整体风格近似亨德尔的古钢琴作品。
终曲急板令人想起亨德尔《快乐铁匠》的主题。
作品从头到尾贯穿着明快的和声,
气氛轻松活泼,类似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
而后者《 d 小调双钢琴协奏曲》
则融合了法国音乐的纯净和莫扎特音乐的典雅。
第一乐章中民歌式的主题,第二乐章 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幽远透明的音色,以及第三乐章
俏皮幽默的性格,那都是普朗克新古典主义风格 在不同侧面的反映。
《钢琴协奏曲》是普朗克较晚时候的作品, 其中作曲家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
而且调性明晰,结构严谨,音乐充满了 特有的抒情性,富有古典趣味。
类似普朗克自己的其他作品,在这部 协奏曲的末乐章当中,依然在欢快的情绪中达到高潮。
比较起其他众多新古典主义音乐家来说,
纵观普朗克的创作历程,他大概是倾一生心力坚持新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
少数作曲家中的精英代表。
换句话说, 普朗克的一生就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一生。
在前边,我们已经分别了解了 来自俄罗斯的新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和法国的新古典主义。
不同的时空,相同的时间,大家可以体会到 不同的听觉状态。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时间, 我们看到的是在不同的创作道路上每个人不同的精彩。
希望大家呢能够将我们之前已经分享过的印象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和我们今天分享的 新古典主义音乐在一起做横向的比较。
参考之下,展开共同的聆听,你就会发现,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每个作曲家都不一样,每首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来呼应我们开篇时候的打油诗, 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风格它的起点和终点
都是作曲家,而作为听众来说,任何一种风格的起点和终点,
都是音乐本身。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