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大家
一起來學習東亞儒家人文精神二,我們
今天是要進入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對照系統
的《心經》的生命觀
那也就是本課程的第三講 今天我們
之所以研究《心經》,是為了 與儒家對比,並且彰顯儒家的
這個人文精神,那我們的講課從 三個問題來開始。
第一個問題是《心經》所 認定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它為什麼這樣子認定?
第二個問題是《心經》所提出的生命的目標
在哪裡?如何達到這樣的生命的目標?
第三個問題是,《心經》的生命觀與儒家的生命觀
有什麼樣的異,有什麼樣的同? 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心經》這一部經典所判斷的我們
生命的本質是在空性,那我們 要接著,除了解釋空性之外,我們要
進一步來分析它的原因。
那 各位現在在 PowerPoint 所看到的是
這個弘一大師 所撰寫的。
那麼 《心經》這一部經典,大概是佛教
經典裡面最精簡的,它全文 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一共只有
260 個字 加那個書名也不過
268 個字 這部經典是
從漢朝末年到今天,它被翻譯過 21
次 歷代為《心經》做注的人,大約 100
個人 現在我們通行的這個
《心經》的譯本是根據《開元釋教錄》
的記載,是玄奘法師在貞觀二十三年 公園 649
年在終南山翠微宮所翻譯的 那這部經典是
從《大般若經》,這是一個非常卷帙浩繁的
佛教經典,那麼一共有六百卷
全部是闡釋空性的道理,是從《大般若經》
裡面所錄出來的,那麼《心經》呢
是以緣起性空為它的核心價值理念
《心經》這一部經典 對我們的生命的本質的判斷的第一個
命題,就是指出「五蘊皆空」,《心經》一開始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我們在上一講一開始簡介
佛教哲學的時候,我們
接觸到色受想行識 這個所謂的五蘊,那麼
《心經》的作者判定,一切的生命 都是由五蘊所組成的,蘊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集聚,也就是英文的 heap,那麼這個蘊呢
就包括有五個面向,或者五個階段
第一是色,色是指物質的相狀 顏色,也就是所謂的
form 而受,是指領納,把外界的物質的
相狀,這個經由我們的
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呀,加以含納到我們的身心之中
受就是領納的意思,也就是英文所謂的 sensation
想,是取象,就是這個
看到外境,而形成你的一個
觀念,或者更大的世界觀,這是 concept。
行,是指行動 也就是 action,這個十二因緣裡面也有「行」這個階段
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那麼識,是指了別 這個區分
這個評判的這個活動 這是指精神的統覺作用,也就是英語
所說的 consciousness,色受想行識
《心經》的這個一開始指出來這個五蘊 那麼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但是它接著指出 雖然生命是由五蘊所組成的,但是五蘊皆空
空,emptiness 所謂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指生命的形色、 感受、
認知、 造作、 意識,這五個
面向,或者五個元素它共同地形成了 self
共同形成了「我」,於是造成了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對於這個「self」,對於這個「我」的執著,執持
認知有一個,這是我的,我的身體,這是我的手 我的什麼等等。
那在《心經》的作者看來啊,這種我們所只以為
屬於我的這種「我」呢,其實它是由
部分所組成的,由色受想行識,又或者由 其他很多元素所組成的。
所以呢,所謂這個「我」啊 它並不是一個,並不具有整體性
「我」不具有整體性。
這是五蘊皆空的第一個含義 那麼第二個含義呢,是說啊
我們以為呀,這個「我」是永恆不變的,是恒常的
是這個不會改變的,這是錯的。
因為他們沒有認知五蘊皆空的道理,因為實際上這個「我」啊
表面的恆常性之中,其實是處於永恆的 變遷之中。
我們就以我們這個 MOOCs
的這一門課程,這個的錄製單位 台灣大學為例,正如各位所知
台灣大學是一個很大的教育志業體 學生總數達到三萬三千人
專任教師總數現在已經達到兩千四百人
約聘或者是這個兼任
的老師也達到兩千人,每年所開設課程超過一萬門以上
可是台灣大學作為一個
現象,它不是恆常不變的,因為就在我們講課的此時此刻,這一秒鐘
可能有學生辦理退學,有學生辦理休學
有老師辦理退休,有老師辦理到職
即使是同樣的課程,不同的老師來講授,其內容也不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這個例子 就可以印證五蘊皆空的第二個含義
那就是說,這個「五蘊」所造成的這一切現象我們以為它是 永恆的,其實它是恆處於變遷之中。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現象 是永久不變的。
公元前第六世紀孔子有川上之嘆,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啊。
似乎就已經啟示我們啊 萬物的變遷性與流動性。
「五蘊皆空」的另外一個含義呢,是我們
執著以為是「我」的這個事物 這個現象其實是依「他者」而成的,
所以它不具有獨立性,這是「五蘊皆空」另外一個含義。
我們再回到剛才所舉的台灣大學的例子吧。
台灣大學我說啊,專任教師有 2400 人,那麼
他們之所以具有老師的身份, 他們之所以可以被認知為
教授,正是因為 有 33000
個學生作為他者, 作為參照系,作為對比,而使他的
教師的身份獲得了確認,反之亦然。
33000 個學生之作為「我」是相對於
2400 個專任教授這個身份
而得的,所以我們可以說老師或者學生作為自我或者他者,它是互相依存的。
這個就是原始佛教的這個 經典所講的
一切的現象如山蘆互倚,乃得不倒。
就是說萬事萬物有一個互相依存性,我們知道
中國這個佛學
到了華嚴哲學,把這一個萬事萬物的互相依存性,萬物
本非獨立有的這個本質啊,闡釋得最為清楚,這就是華嚴境界。
我依他而成立,所以我不是獨立的,不具有獨立性。
這一個一切的現象都不具有整體性、 不具有恆常性、 不具有獨立性。
在這個基礎上《心經》的作者 告訴我們,所以「我」啊乃是集眾緣而成啊,是
dependent-arising。
如果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反之沒有老師 那這些學生只是一大批年輕人而已。
這個我 這個是集眾緣而成,因此我們不能執著。
它是由五蘊所構成,因此五蘊皆空 就是這樣的意思。
剛才進一步闡釋,我們可以進一步 闡釋萬事萬物的互相依存性。
舉例言之,比如說這裡有一棵很大很巨大的木材,
那這一棵木材如果是
放在路邊,那麼它只不過是一個木材。
可是這個木材經由這個木匠 加以
製作而放到一棟屋宇的棟樑
的正中間,它就成為這一棟建築物的棟樑。
因此這個木材啊
之獲得棟樑的這個角色, 實際上是依存在屋宇之上。
但是這一棟房子呢, 這一棟房子之所以為房子,這個屋宇之所以為屋宇,是有棟樑
還有很多的柱子,還有很多的石頭,種種所構成的。
因此這一個 這個屋宇其本身啊,乃是集眾緣而成,
所以我們可以判定五蘊皆空。
這是 《心經》啟示我們生命本質啊在 五蘊皆空。
我以上做一個比較詳細的一個哲學的論述。